隆興寺原爲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改稱隆興寺。

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來徵河東後駐蹕鎮州(後正定),到城西由唐代高僧自覺禪師創建的大悲寺禮佛時,得知寺內原供的四丈九尺高的銅鑄大悲菩薩,後漢契丹犯界和後周世宗毀佛鑄錢的兩次劫難,加之聽信寺僧“遇顯即毀,迢宋即興”之讖言後,遂敕令於城內龍興寺重鑄大悲菩薩金身,並建大悲寶閣。開寶四年(971年)興工,至開寶八年(975年)落成。並以此爲主體採用中軸線佈局大興擴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膳的宋代建築羣。

清咸豐八年(1858年),西路的行宮被天主教堂侵佔,中、東兩路建築也是殿閣傾堪,僧堂損漏。寺院遊僧日少,門庭冷落。

寺院現存面積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餘座,分佈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佈局的重要實例。寺內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被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爲“藝臻極品”的建築孤例宋代摩尼殿;被後人譽爲“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爲“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我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1961年隆興寺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毗盧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1959年因寺院殘破,爲便於保護將其遷建於隆興寺內。殿內正中供奉一尊明代銅鑄毗盧佛像,像高6.42米,由三層四身相連、面向四方的坐式毗盧佛和三層蓮座摞置而成,大小佛像共計1072尊。這尊佛像是明代萬曆皇帝與其生母慈聖皇太后御製。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堪稱海內孤例。

天王殿始建於北宋,是寺院現存四座宋代建築中最早的一座。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做過大修,但主要樑架仍爲原來形制沒有改變。現在大門上端的“敕建隆興寺”和“天王殿”匾額均爲康熙皇帝手書。

摩尼殿內槽北壁爲一座宋代的泥塑五彩懸山,懸山上共有佛像30餘身,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端坐於中間的五彩自在觀音像,俗稱“倒坐觀音”。觀音像高3.4米,左足踏蓮,右腿踞起,兩手抱膝,身體稍向前傾斜,面容秀麗恬靜,姿態優雅端莊。柳眉之下,那雙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視,恰與禮佛者仰視時形成感情上的交流。這人性化了的佛像被魯迅先生稱爲“東方美神”。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