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這座寺院,有“小故宮”之稱,共經歷了13個明朝帝王

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古老的華夏文明史上因宗教藝術和文化而豐富多彩。漢明感夢,初傳其道。在19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裏,留有了大量遺產。其中,最讓我着迷的就是宗教的建築之美與石窟的雕刻之精。

在青海省樂鬥都南山地區有一座佔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的明朝寺廟,這座寺廟堪稱西北地區保存最爲完整的、規模最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築,它的名字叫瞿曇寺。

瞿曇寺,位於青海樂都,是我目前遇到的最爲古樸的一座寺廟,已有600多年曆史。是青海省唯一的明代早期官式羣組建築,也是西北地區保存最爲完整、規模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築,有“小故宮”之稱。

歷史上,關於瞿曇寺的歷史風雲以及各種傳說從未停止,傳說這裏曾是建文帝朱允炆隱居、圓寂之所。因此這看起來很普通的寺廟就變得神祕起來,那麼今天就帶你們欣賞下瞿曇寺的建築之美。

就佛寺而言,官式建築並不稀有,但稀罕的是這瞿曇寺不僅有“小故宮”美譽,更有值得研究的巨幅彩色壁畫。

當看見這座古老的佛寺時,內心倍感親切和安靜。恰巧夕陽西下,磚木結構的雅緻與悠悠歲月的靜好,讓人有一股穿越而來的意味。如果你對古老的藏文明有着無限敬畏和探索,那麼眼前的瞿曇寺將會成爲旅途中最是難忘的一站。

它始建於明洪二十五年,當時規模很小,於官隆洞修建了一座小佛堂。後在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賜名“瞿曇寺”,並下旨擴建修繕瞿曇寺。繼明太祖之後,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又先後下了幾道敕諭繼續修建瞿曇寺,四位皇帝共下了7道敕諭,歷時36年完成。

瞿曇寺是一座有着600年曆史的藏傳佛教寺院、是一座連通着古代藝術和現代藝術的殿堂。明朝13帝,在明朝盛極一方、紅極一時,是聲名遠播的河湟名剎。

後在明朝宣德二年,寺院仿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修建了一座隆國殿,使瞿曇寺更加宏偉壯觀。因而對於當地人而言,走進瞿曇寺,猶如參觀了一次北京故宮,也正是這,才讓有了小故宮之稱,這座宮殿不知歷經了多少歲月的打磨,如今的它已然不是初建時的模樣。

我們今天不去看這些未解之謎,只安靜地看這精美的建築,因爲它的建築、壁畫、石雕藝術,真的是一份豐富而厚重的民族文化遺產。

除了這隆國殿,寺院的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等都屬宮殿式建築,在這青海地區是非常少見的。從邁入山門,寺院便就以地勢高低錯落的格局,向我展現了更具有規模的宏偉建築,包括有御碑亭、大小鐘樓、迴廊、寶塔、配殿、經堂等等。

但最值得探究的還是“七十二間水廳”,即爲廂廊壁畫,面積約有400平方米,壁畫內容多爲佛教傳說故事包括歷代皇帝扶植瞿曇寺的內容,不管是人物還是技術,都是栩栩餘生。在日落餘暉下,絲絲光芒穿過木格窗,若隱若現的古老壁畫彷彿讓人回到了過去。

不得不說,瞿曇寺它是安靜、古樸,沒有塵世喧囂的。這讓我們想起了一句詩,“雕欄玉砌今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筆者覺得瞿曇寺對我們的意義更好的是一段難得的文化之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