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欧阳茜茜(来自豆瓣)

整理:紫翘书桌(ID:jxylsy3377)

“大业九年(613)3月某日清晨,东都洛阳大业殿宽敞的大堂上,一位四十多岁、皮肤细嫩的男子端坐在宝座上。这黄绸宝座安置在堂北端的大理石台基之上,宝座顶上装饰着金碧辉煌的华盖。”短短两句话便体现出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画面感来。

其实我一直对唐朝的历史很好奇,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时代有一位武则天这样的女皇帝,更因为唐朝本身的繁华魅力。

但若提及唐朝盛世,李世民便不能不提。李世民被成为天可汗,这是对一代帝王的极高赞誉。而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李世民打败了柔然、突厥等少数民族。东突厥、薛延陀相继被唐朝消灭后,蒙古高原上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就是回纥了,草原各部准备推举回纥首领吐迷度为可汗,但吐迷度没有答应,而是联络草原各部一起投靠了唐朝。

但是,草原上怎么能没有可汗呢?没可汗怎么办呢?

很简单,吐迷度提议,既然是推选,大伙一致推选唐朝的李世民当可汗不就完事了嘛,于是吐迷度等人就给李世民拟定了汗号“登利可汗”。

李世民的时代波澜壮阔,征战四野,而熊存瑞教授也以海外学者的视角系统描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生平事迹,而这本书也被定位成“一部建立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的严肃历史小说”。

最初我以为大多数历史小说都是打着历史的幌子,用趣味性的语言来描述那个时代,毕竟艰涩的文字大部分人都不喜欢阅读。

但这本书却并非如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秉持着“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基本原则,借鉴西方编年历史小说写作手法,将李世民波澜壮阔的一生及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娓娓道来。

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的初衷就是想通过历史小说,使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西密歇根大学世界前现代史课的学生们对中国历史小说的浓厚兴趣也给了他创作的信心。

而创作灵感则来源于唐太宗李世民本人。李世民既是一名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又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明主,他拒绝了群臣泰山封禅的请求,转而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

在写作中,在取材上尽量以史料为主,不随意发挥。委婉含蓄的叙事方法,重视与读者互动。

而我在读了这本书后,不得不提,这果然称得上一本“严肃小说”。对于那些心浮气躁的读者而言,也许会觉得《天可汗》难以阅读。

但于我而言,从这本书里就能看到李世民壮阔的一生,自然爱不释手。

书里除了提及李世民征战历史外,还讲述了李世民的为政之道,比如从谏如流,比如知人善任。

读书明理,读史明鉴,从这本书里不仅能看到隋末唐初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峥嵘岁月,还能感受到大唐万国来朝的盛世气象。

新书《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已全面上市,欢迎支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