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歐陽茜茜(來自豆瓣)

整理:紫翹書桌(ID:jxylsy3377)

“大業九年(613)3月某日清晨,東都洛陽大業殿寬敞的大堂上,一位四十多歲、皮膚細嫩的男子端坐在寶座上。這黃綢寶座安置在堂北端的大理石臺基之上,寶座頂上裝飾着金碧輝煌的華蓋。”短短兩句話便體現出了歷史的厚重感與畫面感來。

其實我一直對唐朝的歷史很好奇,不僅僅是因爲這個時代有一位武則天這樣的女皇帝,更因爲唐朝本身的繁華魅力。

但若提及唐朝盛世,李世民便不能不提。李世民被成爲天可汗,這是對一代帝王的極高讚譽。而究其原因也是因爲,李世民打敗了柔然、突厥等少數民族。東突厥、薛延陀相繼被唐朝消滅後,蒙古高原上最強大的部落聯盟就是回紇了,草原各部準備推舉回紇首領吐迷度爲可汗,但吐迷度沒有答應,而是聯絡草原各部一起投靠了唐朝。

但是,草原上怎麼能沒有可汗呢?沒可汗怎麼辦呢?

很簡單,吐迷度提議,既然是推選,大夥一致推選唐朝的李世民當可汗不就完事了嘛,於是吐迷度等人就給李世民擬定了汗號“登利可汗”。

李世民的時代波瀾壯闊,征戰四野,而熊存瑞教授也以海外學者的視角系統描寫介紹唐太宗李世民生平事蹟,而這本書也被定位成“一部建立在文獻研究基礎上的嚴肅歷史小說”。

最初我以爲大多數歷史小說都是打着歷史的幌子,用趣味性的語言來描述那個時代,畢竟艱澀的文字大部分人都不喜歡閱讀。

但這本書卻並非如此,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秉持着“博考文獻,言必有據”的基本原則,借鑑西方編年曆史小說寫作手法,將李世民波瀾壯闊的一生及相關歷史人物的事蹟娓娓道來。

他在一次採訪中提到,自己的初衷就是想通過歷史小說,使西方讀者瞭解中國的歷史,西密歇根大學世界前現代史課的學生們對中國歷史小說的濃厚興趣也給了他創作的信心。

而創作靈感則來源於唐太宗李世民本人。李世民既是一名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又是一位從諫如流的明主,他拒絕了羣臣泰山封禪的請求,轉而採納魏徵“偃武修文”的建議。

在寫作中,在取材上儘量以史料爲主,不隨意發揮。委婉含蓄的敘事方法,重視與讀者互動。

而我在讀了這本書後,不得不提,這果然稱得上一本“嚴肅小說”。對於那些心浮氣躁的讀者而言,也許會覺得《天可汗》難以閱讀。

但於我而言,從這本書裏就能看到李世民壯闊的一生,自然愛不釋手。

書裏除了提及李世民征戰歷史外,還講述了李世民的爲政之道,比如從諫如流,比如知人善任。

讀書明理,讀史明鑑,從這本書裏不僅能看到隋末唐初羣雄並起、逐鹿中原的崢嶸歲月,還能感受到大唐萬國來朝的盛世氣象。

新書《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已全面上市,歡迎支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