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間轉向百年後的北京城,隨着商業發展進入購物中心時代,諸多商業體林立,大大小小的商業項目佈滿了整個北京城區,不同定位、不同檔次、不同體量,人們逐漸習慣並喜歡這樣喫喝玩樂一體的“大盒子”,前門大街這樣帶着歷史氣息的舊商業街逐漸被人遺忘,曾經的繁華被留在老一輩的口中,以及古人的書卷中。修繕後的前門大街,運營方從區政府成立的天街置業發展有限公司變更爲SOHO中國,“雄心壯志”的SOHO中國宣稱要融合世界品牌和中華文化,打造“北京的香榭麗舍”,成爲世界名牌的聚集地。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編者按:

“衚衕把北京這塊大豆腐切成了很多小豆腐塊。北京人就在這些一小塊一小塊的豆腐裏活着。”作家汪曾祺曾在《古都舊夢——衚衕》中這樣描述衚衕,也記錄了自己在北京生活的一幀幀記憶。南鑼鼓巷、菸袋斜街、方家衚衕、菊兒衚衕……北京的“衚衕兒”像密密麻麻的血管遍佈在城市的每個角落,串聯起北京最平凡的市井生活。

“衚衕兒”可以說是北京的商業發源地,每天一大早,推着流動售貨車的小販的“吆喝聲”、“叫賣聲”一次次喚醒着沉睡的北京。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衚衕兒”便被淹沒在了車水馬樓、人聲鼎沸的大城市氛圍中。而“衚衕兒”也悄然變了樣,一條條“網紅商業街”似雨後春筍般衍生出來,那曾經最原始的“人間煙火味兒”也一點點成爲了歷史。

當衚衕遇見商業,究竟怎樣結合才能碰撞出火花?贏商網特別策劃《當衚衕遇見商業》系列專題,帶您走街串巷,感受商業與文化的交融。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作爲北京城的中軸線,前門大街在歷史上盛極一時。如今卻也難逃歷史街區商業改造的困境。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蒙塵的繁華商業街

前門大街長845米,寬20米,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正陽門箭樓。明、清至民國時皆稱正陽門大街,民衆俗稱前門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爲前門大街。

明朝時的前門大街原本是皇帝去天壇祀天的“御道”,後來明朝打破“前朝後市”之制,這裏逐漸興起成爲新的商業街區,在前門大街的兩側,商鋪、客棧、商號相繼出現。這裏人來人往,商賈雲集,顯然成爲京城的寸土寸金之地,商業繁華的盛況可從古人文字中展現。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燕京雜記》描述北京前門的景象:“京師店市,素講局面,雕紅刻翠,錦窗秀戶,招牌至有高三丈者。夜則燃燈,數十紗籠角燈照輝如白日。”

到清朝末期,這裏出現了夜市,“凡金銀珠寶以及食貨如山積,酒榭歌樓,歡呼酣飲,恆日暮不休”。可見在前門大街駐足,便可以滿足購物、餐飲、娛樂等各類需求,衆多老字號店鋪自此處出現、繁榮、延續。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時間轉向百年後的北京城,隨着商業發展進入購物中心時代,諸多商業體林立,大大小小的商業項目佈滿了整個北京城區,不同定位、不同檔次、不同體量,人們逐漸習慣並喜歡這樣喫喝玩樂一體的“大盒子”,前門大街這樣帶着歷史氣息的舊商業街逐漸被人遺忘,曾經的繁華被留在老一輩的口中,以及古人的書卷中。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一變再變的街區定位

轉機出現在2005年左右,爲了迎接2008年奧運會,前門大街開始了新一輪的修繕改造。可惜的是,自20世紀60年代之後,前門大街上的店鋪經過多次拆改重建,原有歷史建築也因年久失修毀壞嚴重,歷史風貌幾近喪失,只能按照民國初年的老照片進行修繕。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作爲奧運的配套工程,3年後按期竣工,於2008年8月7日正式開街。修繕過的前門大街富麗堂皇,作爲天安門廣場周邊唯一的商業街區,前門大街具有其他地方不可企及的商業和文化價值。

修繕後的前門大街,運營方從區政府成立的天街置業發展有限公司變更爲SOHO中國,“雄心壯志”的SOHO中國宣稱要融合世界品牌和中華文化,打造“北京的香榭麗舍”,成爲世界名牌的聚集地。

前景雖好,卻抵不過現實。據悉,2008年開街時,商戶由老字號和快時尚品牌組成,既有全聚德、都一處、內聯升等“老前門”,也有H&M、ZARA和優衣庫。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由於前門客流量沒有想象中大,且店面租金昂貴,很多商品在租約到期後撤離,開街後的前門大街引進的店鋪換了一批又一批。

連連受挫後,2013年宣佈前門大街將打造成文化體驗式消費街區。按照北、中、南三段式佈局,劃分爲“文化旅遊體驗區”、“文化創意體驗區”和“城市生活體驗區”。由天街集團、北京盈石、興隆公司合資的北京天街盈石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進行招商。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隨之標緻品牌體驗店、杜莎夫人蠟像館、非遺體驗中心、中國篆刻藝術館、輯萃苑(非遺精品展售)、朱炳仁銅、等文化體驗項目陸續進入。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而兩年後,新定位還未看到明顯成果時,又將前門大街的定位轉向“非遺”文化街,招商運營方也相應變更,成爲天街集團與永新華韻文化產業集團合資成立的北京東方華韻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商業改造成難題

不斷變更定位讓前門大街的發展方向更加迷茫,商業特徵正在慢慢弱化。筆者來到前門大街時發現,這裏似乎除了旅遊景點以外,也沒有什麼準確又明顯的標籤可以賦予了。前門大街中絕大部分是遊客,不少遊客在南口買票等待鐺鐺車的到來。坐上鐺鐺車,轉一轉,喫一些鮮魚口的特色小喫,就算結束了遊覽。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遊客不難看出,整條大街由北向南呈現古代建築轉向現代建築的漸變過程。在前門大街最南端的建築中,有一些現代建築的風格和元素,而在大柵欄以北則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古代建築風格。

建築形態漸變,繁華程度差距也很明顯。整條大街處於“北熱南冷”的狀態,靠近正陽門箭樓的鮮魚口與大柵欄因爲衆多老北京美食的存在而人氣爆棚,而南段十分冷清,也沒有能夠吸引消費者的商業品牌。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一路走過,筆者發現主幹道兩側部分店鋪已經撤店,看出圍擋時間已久,街上的店鋪不僅有餐飲、服飾等老字號,也有瑞幸咖啡、羅森便利店、H&M、名創優品、植物醫生等品牌,顯得有一些“不倫不類”。在主幹道店鋪的二、三樓,以及其他相連的衚衕內,筆者發現幾乎沒有開業的商家,行人寥寥,尤其以東部區域爲甚。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西部區域有珠寶市街和糧食店街相鄰,加之北京坊的出現,帶動了周邊的氛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去北京坊進行消費,明確的定位,和星巴克臻選旗艦店與MUJI酒店等一批高品質品牌的引入,讓大柵欄區域商業煥發新生。一個是年輕小資的新約會地,一個是旅遊團的必逛景點,一街之隔的北京坊和前門大街對比,畫風突變。

“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歷史名片”的前門大街:多次改造難逃半新半舊尷尬局面

小 結

前門大街已經沉寂太久了,缺乏明確的定位與規劃或許是它難以發展的最大因素。如何利用這份沉澱百年的歷史基因,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前門大街需要認真思考的。商業與旅遊、文化都能夠完美共存,甚至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

北京坊的崛起正是前面大街的機遇所在,這兩個商區進行配合,在招商、業態上進行相互區別、相互補充,也不乏一個好的模式。希望將來的前門大街可以讓舊建築可以煥發新生,被這個時代所接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