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和田玉版“越王勾踐劍”驚豔亮相

圖爲:和田白玉版越王勾踐劍。

圖爲:和田碧玉版越王勾踐劍。

圖爲:和田青玉版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孫夏)9月15日,“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館藏國寶再造工程之‘越王勾踐劍’新聞發佈”於湖北省博物館舉行。三位藝術大師窮其畢生技藝,突破材料、工藝、創意多重困難,匠心創作的和田玉版及純銅版“越王勾踐劍”首次亮相。

越王勾踐劍被譽爲“天下第一劍”,集當時先進青銅冶煉技術於一體,紋飾精美,歷經2400餘年仍不鏽不腐,亮相《國家寶藏》等衆多文博節目後,更是成爲網紅,“圈粉”無數。

再造版“越王勾踐劍”,由湖北省博物館授權監製,玉雕大師袁廣如、袁霖父子,沈廣隆劍鋪第四代掌門人沈新培全力創作而成。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廣如坦言:“玉雕講究神韻的展現”,“以和田玉再造天下第一劍,對我來說挑戰性極大”。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袁霖介紹,最困難的還是選料,由於劍較長,對玉料的要求極爲苛刻。劍身通長55.6釐米,意味着需要幾噸大型和田玉爲運料,不斷切割、打磨製作,雕刻工程中出現水線、裂痕,就要捨棄,成型十分不易,成品率不到百分之十。加之劍身過長且需雕刻上百菱形紋,容易斷裂,只有玉質足夠細膩的和田玉纔可進一步細琢。製作過程中玉劍曾斷裂多次。最終推出和田玉白玉版、碧玉版、青玉版“越王勾踐劍”,其中,和田白玉版目前僅做出一件。

浙江沈廣隆劍鋪曾爲多國領導人作劍。國家級非遺龍泉寶劍鍛制技藝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沈新培,爲再造越王劍,研究、仿製耗時十幾年,數次跑到湖北省博物館觀看越王勾踐劍,對其外形、色澤、花紋爛熟於心,攻克許多難題,最終按材質、型制1:1成功仿製國寶。

沈新培介紹,鑄造難度具體表現在:劍鋒與劍身銅錫配比不同,需反覆對比、反覆試驗,很費時間;劍柄上僅0.2毫米的同心圓比現代技術毫不遜色,憑藉雙手上百次的改變方法和模具才完成;劍身菱形花紋製作難度大;銘文製作要結合“失蠟法”;形似的同時,追求神似更難,需製作“包漿”,讓其外表、色澤看上去與真劍更貼合。

多位文博專家高度肯定“越王勾踐劍”再造意義,稱其集國寶文物、大師、珍稀和田玉、頂級技藝於一身,在借鑑古人的藝術思想、工藝特點、技法運用等前提下,推陳出新,使得千年古韻和現代審美有機結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