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每一个打开文章的你-

成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大面镇。

时光在这里一分为二,它既通向高楼林立的商业综合体,也通向市井烟火的活色生香。

身处旺地的大面镇,东靠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接双流区新兴镇,西连锦江区三圣街道,北邻龙泉驿区十陵街道。

当年的城乡结合部,随着“东进”的发展,携裹进蜕变的风潮中。那些属于大面的绝版记忆,存留在了几代人心中。

1

学校、工厂,

留下大面人的青春

开了20多年的小雨点幼儿园,串联起了无数大面人牙牙学语的童年。

大面小学所在的八一大路变了模样, 校门口谢叔叔的编外食堂已搬走,当年一起坐着吃饭看奥特曼的时光,已一去不复返。

过滤掉来往的喧嚣,时间给大面小学换上了柔焦,校门口的家长聆听着下课铃声,等待着放学的孩子们。

废弃后的五星小学有些苍凉,当年在五星小学念过书的孩子们,大多已步入工作的行列。

即使毕业多年,仍然对大面中学的食堂和校园内的大树念念不忘。

打围后的老街,阻断了当年上学的路,藏着学子青春年华的台球室和二手书店已夷为一片平地。

CR:官网

留在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的大学时光,一定有属于第五大楼的回忆。

在川师上学的四年,晚自习跑操的特色、东湖浮桥上的狂奔,一段段画面书写下了美好。

拆迁后的粮站,专属它的地标已经被满眼葱绿所替代。

鞋厂和鞋厂小食堂,记录下了一代人的芳华。

灰面厂、钢板厂,斑驳的墙体写满了一代代人的记忆。

2

大面镇的生活,

有着人间烟火气

五星街、水巷子、中街,条条百米的老街,是大面人青春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装满了柴米油盐的综合菜市场,演绎着美食江湖。

市场门口的老茶馆,午后常常都能看到茶客满棚的场景。

弹棉花、裁缝铺,在这里得以保存,传承着老手艺。

街角的阳光花店让人无比熟悉,提到买花买盆栽,首选就是它家。

在大面上学的孩子,基本都到阳光书店打过卡,买个教辅、文具。

步行街外的湖边,染上了秋日的味道,是饭后散步的好去处。

文化广场给了大爷大妈一个舞台,晨间的锻炼、夜间的广场舞,生活有滋有味。

CR:百度资料

天鹅湖湿地公园,演绎着小清新的田园风光。

当年的农田已被鳞次栉比的新楼盘所代替,宜居的新环境,见证着大面的巨大变化。

3

让人魂牵梦绕的老店,

演绎着大面的食色江湖

菜市场的如意小吃,有着大面人过早的记忆,给一天的开始以温暖的慰藉。

无论是大面土著,还是稚气的学生,老字号薛鸭子是味蕾的眷恋,扛起了经典冒烤鸭的大旗。

热气腾腾的冒烤鸭香气扑鼻,夹一大筷子入口,肉汁四溢。

虽然招牌是冒烤鸭,但它家的兔头和鸭头收割了无数人的心。

福瑞祥饭店在大面虽然算不上老字号,却凭借着好口碑和好味道,俘获了一众好吃嘴儿。

咸烧白和水煮烧白是它家王牌,无数回头客进店必点。

多少人抱着卡路里超标的可能性,也要来一盘它家炸的酥香松脆的玉米粒。

开了三十多年的冯谨兔丁,早已成为了水巷子的美食地标。

店铺虽小,但被老板打理的井井有条,一碗麻辣鲜香的兔丁,生意红红火火。

说到半边鱼,大面人首选这家罗氏家常菜。开店15年,一到饭点就满座。

鸡杂、半边鱼、回锅肉是它家的三大特色菜,深得肉食爱好者的心。

虽然主打家常菜,它家手工制作的包子,是老顾客才知道的隐藏菜单。

一锅两吃的双双兔火锅,满足了好吃嘴儿们想吃兔又想吃串串的需求。

夜幕降临,步行街成了大面人的美食聚集地。小摊的老板们各有秘诀,吸引着来往的行人。

同行小伙伴推荐的狼牙土豆,香脆可口,让人想起了学生时代的偷嘴岁月。

4

半边街,

大学时代的美食地图

由几条小街小路交错成的半边街,格局很像台北的士林夜市。各色小食摊,挨个挨个的并排。来来往往的常驻居民和不断更迭的学生群,挤满了街口。

夜市里“专烤五花肉”的阿姨,10年间温暖了无数学子饥肠辘辘的胃。

小米辣滋补汤锅是寝室聚餐的不二选择,13元一人的自助餐,是学生党的福音,提到半边街美食,没有吃过小米辣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来三串”是半边街烤肉串的扛把子,从面筋豆腐皮到烤肉,从烤鸡翅到烤猪蹄,应有尽有。

开了十多年的钵钵鸡,刘叔就是它家的活招牌。

从漫画里走出来的川岛町,老板龙哥是在成都生活的日本人,以前的学生都吃过它家。

它家的大阪烧和鲷鱼烧,毕业后时不时还会专程回去打包。

走在大面的街上,你可以沉浸在慢节奏的市井生活中,也能转个弯遁入车水马龙的洪流。

在这些琐碎、热闹的日常里,大面氤氲着无数人的青春华年。

第一次到大面镇,文章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起稿子,更精彩的是你们的留言。

@大面镇的朋友,今日的留言区,留给大家一起回忆那些青春与故事。

- END -

成都同城会出品

图 |Kenny&蘑菇&666

编辑 | 蘑菇

主编 | 张姝豪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