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載湉和慈禧太后先後一命嗚呼,大清朝皇位由溥儀繼承,但溥儀不過是3歲的幼兒,實權落到一個叫載灃的親王手中。這個載灃親王不是別人,正是光緒帝載湉的親弟弟,溥儀的親生父親,大清朝最後一個擁有實權的人物。

載灃是第一代醇親王奕譞的第五子,光緒九年(1883年)在北京醇親王府出生,光緒十六年(1890年)承襲父親奕譞的醇親王爵位,此時他才7歲。

影視作品中的載灃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德國要求清廷選派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皇族去德國,親自爲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一事道歉。清廷苦思冥想,最後決定派17歲的醇親王載灃前去。載灃是仍在位的光緒帝的親弟弟,還娶了慈禧太后養女瓜爾佳·幼蘭,由載灃前去最合適不過。

在德國,載灃見到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雖然載灃爲已經爲克林德一事道歉,但他拒絕跪拜威廉二世的無理要求。載灃義正辭嚴地說:“我是大清國子民,只跪拜大清國皇帝!”載灃堅守民族氣節,卻令德國人非常不滿,但因爲是清朝特派使臣,德國人無可奈何。

影視作品中的載灃

載灃在德國的強硬表現令清廷上下非常振奮,特別是慈禧太后。等到載灃回國,慈禧太后任命載灃爲軍機大臣,參與決斷軍政大事,載灃從此成爲晚清炙手可熱的人物。

按照慈禧太后的遺詔,載灃年幼的長子溥儀繼承皇位,由載灃擔任攝政王輔政。雖說是輔政,但載灃實際上已經掌握了軍政大權,成爲繼慈禧太后之後,晚清最後的實權人物。

清朝的最後三年,載灃爲挽救統治做了一些努力,包括預備立憲、整頓吏治、訓練新軍、鼓勵工商等,但收效甚微,無法爲清朝續命。

載灃年輕時的真實照片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載灃深知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宣佈辭去攝政王的職位,他深知自己三年實權統治飽受指責和懷疑。當載灃辭去攝政王職位回到醇親王府當天,跟家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從此以後,我可以安心在家帶孩子啦!”

清朝覆滅後,不時出現復辟活動,但載灃保持低調,從不參與。

後來日本人謀劃建立僞滿洲國,還是扶植前清廢帝溥儀做皇帝。當溥儀向載灃談起此事,有愛國之心的載灃痛罵溥儀賣國求榮,致國家完整和民族團結於不顧。日本人知道載灃在滿清皇族仍有很高威望,找他合作建立僞滿洲國,載灃痛陳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嚴詞拒絕,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

載灃與兒女們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急需房產辦公和建設,載灃知道自己一輩子沒有爲國家和民族做過什麼,於是把自己僅存的私人房產,也就是他的醇親王府獻給國家,這是載灃爲國家和民族做的最後一件好事。

1951年,載灃年老多病,在北京家中去世,終年68歲。載灃的一生,見證了飽受磨難的近代中國,復興爲新中國的艱難路程。

北京醇親王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