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是老子孔子一致赞同的,这是儒道同源第三铁证。同(大同和玄同)是老子和孔子一致赞同的,这是儒道同源第四铁证。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老子还是继续宣说理想国。此章的语言更为刺耳,历来引发对老子和《道德经》的赞美和贬损二种迥异的评价。沈一贯《老子通》开头就说:“尊老者过谀,薄老者甚贬”。

文化精英一直想回避老子和孔子的优劣问题,各采其英而自美。严肃的哲学家不能继续下去。上章已经让学人头疼,此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二句让人的内心如同烧灼一般。老子一边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一边又说“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哪一句是老子说的?还是都是老子说的?

《道德经》第十九章

第一段: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二段: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第三段: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太史公曰:“世之学老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也?”《史记·老子列传》

儒道对立早就是古人的“定论”,这个观点一直到现在,影响深远。但这个“定论”对解读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一个最大的障碍。儒道对立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的统一性?这是此章解读必须考虑的。

沈一贯说,老子是对于上根人说的,故微妙难识。孔子是对于中下根人说的,故普通平实。老子与孔子的说法对象不同,境界不同。

上根人学老子得大道之微妙胜解,中根人学老子得智慧增长,功成身退,下根人学老子或大笑之或得奸猾。上根人学孔子则心中大惑未解,中跟人学孔子则如鱼得水,得未曾有,下根人学孔子则亦有所得,安其本分。

下根人与《道德经》无缘吗?非下根人无缘学老子,而是《道德经》传承中断,严肃的解经师隐没无闻。

庄子曾说,万世之中有一人能够听懂大宗师的奥秘之论也不错了。庄子没有灰心,因为庄子说万世一人虽难得,但“旦暮得之”,就在眼前。

成都《杜甫草堂》有一幅对联:“独立苍茫自咏诗,侧身天地更怀古”。那些有伟大情怀的文化精英常常感到天荒地老的孤独,谁来理解你呢?诗人尚且如此,老子比诗人的追求更高,是否也感到孤独呢?

庄子回答:更孤独。万世才有一个知音,能不孤独吗?但老子的时空观是把万世视为一瞬,所以说“旦暮得之”,很快见面了。这是顿悟。

顿悟了,一天、一年、万年、阿僧祇劫都是等同的,与无量圣人同在。解经师虽然隐没很久,《道德经》的传承早已断了很多年,但必然会“旦暮得之”。

此章经文分为三段。第一段经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通观《道德经》,圣人是老子最为推崇的,一直赞口不绝,这与孔子完全一致。这就是儒道同源第一铁证。

德是儒道一致赞同的,这是儒道同源第二铁证。

道是老子孔子一致赞同的,这是儒道同源第三铁证。

同(大同和玄同)是老子和孔子一致赞同的,这是儒道同源第四铁证。

善是老子孔子一致赞同的,这是儒道同源第五铁证。

慈是老子孔子一致赞同的,这是儒道同源第六铁证。

在解读儒道最为对立的十九章时,回顾儒道同源的六大铁证有助于缓解心中的灼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