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经语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言之教怎么理解?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段经文:【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重复一句“为道日损”更好理解,《道德经》有很多重复句,更显层次和递进。老子用“为学日益”一句来对比“为道日益”的光明道,第二段经文则详释为道日损的修法。为道日损首先是欲望日损,第二是语言日损,第三是念头日损,第四是有为日损。

有为日损,必然归结为无为。什么是日损呢?庄子《达生篇》说了一个佝偻承蜩的故事,说孔子出游楚国,看见一个佝偻老者在捕蝉。这是一种古老的竹竿粘蝉翼的办法,后世失传了。

佝偻老者手臂一伸就粘到一个,从不失手,孔子看得发呆了。孔子问:“子窍乎,有道邪?”老者答:“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二丸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捕蝉也有道,开始五六个月训练竹竿顶二个圆球而不坠落,这样捕蝉失手很少。再训练顶三个圆球而不坠落,这样捕蝉失手只有十分之一。

最后顶五个圆球而不坠落,我捕蝉就像手去拿来一样。我这个身体,就像钉在地上的木桩,我的手臂,就像枯树之枝,纹丝不动。最后佝偻老者说了日损之道:“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我的心什么都不想,即使整个天下拿来交换蝉的翅膀,我也不会动心,这样捕蝉怎么会失手呢?孔子听完,回头对弟子说:“用之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为道日损就是像佝偻丈人把整个天下都忘记,然后集中到蝉翼,蝉就是到手了。蝉就是道,捕蝉就是为道。世间捕蝉都知道忘记整个世界,才有收获,为道不是如此吗?这就是“少则得,多则惑。”

“损之又损”是第二步,是最关键的一步。第一步是忘记整个世界,凝神于一个目标。第二步是把这个目标再次忘记,损之又损。忘记世界,忘记目标,然后出现更高的目标,这就是出世间的目标。蝉翼是世间的目标,道是出世间的目标。

只有忘记世间目标才能领会出世间目标,这是物我双忘。世人听到忘记世界就感到恐惧,但有蝉翼这个世间目标还可以接受。现在要求忘记蝉翼这个世间目标,就感到更大的恐惧了。但老子知道更大的目标出现了。世界代表欲望,只有忘记欲望,人才能“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实现更大的目标。

不仅要忘记欲望,还要忘记语言;不仅要忘记语言,还要忘记念头;不仅要忘记念头,还要忘记一切有为之相,损之又损,道才会呈现在玄照之中。

“损之又损”这是双遣句法。双遣句法(双叠句法)在《道德经》和佛经中经常出现,如“玄之又玄”(第一章)、“知足之足”(四十六章)“精之又精”(庄子·秋水),表示遣除俗谛,再遣除真谛。《楞严经》说“真妄同二妄”,世人的妄是妄,世人的真亦是妄。世人俗谛是俗谛,世人的真谛依然是俗谛。

只有圣人的真谛才是真谛。一损世人的俗谛,再损世人的真谛,才能开显圣人的真谛。世人的俗谛是名利,世人的真谛是下德,行德而不忘其德。“损之又损”得到的才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无为之德,所以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三十八章)。这就是“以至于无为”,这是第三步。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第四步。“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道力无限,广大无边。王弼注:“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一个中医有一百味中药,他不会把一百味中药配好熬制好。一旦熬制好,这只能治一种病,如果没有熬制好,则可以治多种病。

有为就是把中药熬制好,无为就是让中药保持潜力状态,等待病人的出现,不同病症配以不同的方药。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是三十七章所宣说,只有宣说了“无为无不为”的果地法则,无为法则才算全部开显。

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是整部《道德经》的根本教理,《帛书老子校注》作者高明认为“无为无不为”不是老子的根本教理,因为帛书老子中没有此句经文,这是错会了老子。

有因岂能无果,有果岂能无因?世人不能看到因地,只能看到果地,所以老子不得已宣说果地法则,释众人之疑。“躁胜寒”,躁动御寒是有为法则,北极熊长出绒毛御寒才是无为法则,整个动植物界是无为法则,无为法则是进化论的基础,所以达尔文称为“天择”,天择就是无为选择。

如果不能理解老子的无为法则,观察动植物世界就一目了然,动植物进化史可以看做老子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的最好注解。大脑细胞的供血是多回路的,因为一条血管风险太大,一但堵塞,大脑就失去了思维能力,多回路供血大为增加了大脑思维能力的存活力。

老子玄照身体的藏器、血管、大脑,得出无为无不为法则。老子知道人的身体就是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的最好标本,后世中医都是道家人物继承,因为道家思想的起源与身体的运行机制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