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保健品协会公布了最新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2000亿元保健品销售额中,老年人占到了50%以上。调查表明,有超过65%的老年人购买过保健品。

保健品、老年人,当这两个词放到一起,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联想到两个字——骗局!但是为何显而易见的欺骗性销售行为,在中国却屡禁不绝呢?为何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前仆后继甘愿受骗呢?

曾经听朋友说过一个特别极端的案例。她的姑姑热衷于买保健品,无论家人朋友如何相劝,她总是能够为自己购买保健品的行为找到更多理由。

有一次,当家人终于找到保健品造假的"铁证"——号称香港生产的某款保健品,生产厂家就在他们相邻县城的某个工业园。本以为能够彻底打消她姑姑买保健品的念头,但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朋友的姑姑在怒气冲冲致电客服之后,居然在客服充满技巧的"话术"之下,又很快下单进行了订购。并且跟家人说:"不管哪里生产,有效就好啊"。

骗老人的方法有千千万,卖保健品的贡献了一大半。在当今的国内,这一说法毫不为过。如果你见过保健品的大型欺骗现场,你就会发现,这里才应该是演员诞生的地方啊。相信专业演员的演技也不过如此。

(放视频在这里)

不要以为骗子只靠一张嘴,就把老人的钱骗到了口袋。在骗子行骗的日常中,他们几乎动用了十八般武器。在接触老人之前,骗子会有一个时时更新、时时打磨的脚本,从而能够在遇到不同老人时,施展他们"精湛"的演技。面对质疑如何消除老人不信任,面对一步步走进圈套的老人如何一点点把他套牢,这些都是骗子私下会反复NG的镜头,所以在面对无辜的老人时,他们才能够表演地滴水不漏。

骗子们靠着对老年人心理的把握,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并且给老人洗脑。很难说是不是真的洗脑成功,但很多固执的老年人,为了自己的面子,总是会成为保健品的"自来水",甚至会给自己的"老伙伴"进行推荐。这样的心理情有可原,毕竟老年人也是要面子的啊,怎能承认自己轻易受骗?

那么在美国,老年人与保健品,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美国癌症协会的数据显示,有43%的美国人服用维生素,21%的人服用其它保健品。并没有单独统计老年人的数据,由此可见,在美国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购买保健品是一种社会常态,同时购买渠道也更加多元化,美国各家大型超市都出售保健品,很多美国人将保健品视为"膳食补充剂"。所以,不是美国老人在买保健品,而是买保健品的人老了。

同时,在美国因为购买保健品被骗的案例也不胜枚举,但老年人也并没有成为重灾区。如果一定要找到存在这个差异的原因。那么我们其实可以试着把中国保健品的骗术,移植到美国,假设一下美国老年人的反应。

"博取老年人同情"的骗术在美国老人中行不通。也许有人会说美国人缺少人情味,但正是因为美国人普遍认为奋斗是通往美国梦的唯一途径,所以美国老人宁愿给"施骗"的人一碗鸡汤,也不会打开他们的钱包。

"和老年人套近乎"的骗术在美国老人中行不通。在国内,甚至有年轻人为了卖出保健品,称呼老年人"爸爸妈妈",这正是看准了中国空巢老人孤独的心理。但在美国,空巢并不是孤独的象征,即使老年人也十分享受独居。美国人习惯中的"界限感",让这种套近乎的方法自动失效。

"靠养生专家忽悠"的骗术在美国老人中行不通。美国人的"怀疑精神",很大程度上能够让美国老人摆脱所谓专家看似一本正经实则满口大话的骗局。这当然也和国内外日常科普的程度有关。在美国,即使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老人,也会通过社区等途径,了解一些基本的医疗保健常识,这也让他们不会像中国老人一样容易受骗。

中美的对比,很容易让人感慨,在国内复杂的社会不再是年轻人的陷阱,也成为了欺骗老年人的套路。如果用购买保健品的数据,去评价当前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也许答案就会很明显了。

参考文章:http://www.0061.com.au/article/content/201505/1759/1.html

http://inews.ifeng.com/60024026/news.shtml?srctag=pc2m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