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療法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在民間被廣泛使用。拔罐是以罐爲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拔罐不僅是一種輔助和替代療法,作爲一種獨立的中醫治療手段,它不僅能排除皮下的瘀血、毒物, 還對內、外、婦、兒科的多種疾病有確切的治療和緩解作用,如頭痛、腰痛、關節痛、咳嗽、哮喘、軟組織損傷、肥胖、女性月經不調等,並可與鍼灸、刮痧、穴位敷貼等其他中醫特色療法配合使用。拔罐療法簡單便捷,立竿見影,在各級醫院、理療機構及居家保健中都被廣泛應用。

  拔罐的作用

  01疏通經絡

  拔罐療法可通過對皮膚組織的吸引作用,鼓動經脈氣血,引導體表營衛之氣復來輸布,將凝滯的氣血疏通開,又能鼓舞正氣,使經脈氣血充盈。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加強人體抵禦病邪的能力。

  02扶正祛邪

  中醫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是基本的治病原則。拔罐偏於瀉法,主要作用是拔除各種內外邪氣,包括風、寒、暑、溼、燥、火六淫邪氣以及痰飲、瘀血等,邪去則正安。

  03調和陰陽

  陰陽失調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 拔罐療法可調和陰陽,糾正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一方面通過經絡腧穴的配伍作用,另一方面通過配合艾灸、刺血等其他療法來實現。

  禁忌與注意事項

  1. 禁忌人羣

  體質過虛者、出血傾向者不宜使用;心臟病患者慎用;孕婦的腰骶部及腹部禁止拔罐,否則極易造成流產,其他部位慎用。

  2. 禁忌部位

  如神闕穴(肚臍)、乳中穴(乳頭) 及肌肉瘦削、骨骼凹凸不平、多毛髮處,局部皮膚過敏、腫瘤、疤痕、靜脈曲張、破潰或有皮膚病的患者不宜拔罐;面部拔罐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3. 水皰處理

  留罐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應限定在25 分鐘以內,以免造成起皰。拔罐之後局部皮膚出現紅暈或瘀血屬正常現象,不久會自行消失。若因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致皮膚起水皰,小的水皰無須處理,或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較大的水皰可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燙傷油等,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4. 拔罐前後

  拔罐之前不可喫太飽;拔罐後不要立即洗澡,當天也最好不要吹風、吹空調,避免受寒、着涼。

  5.拔罐不可過度

  拔罐同樣要遵守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拔罐可以祛邪,同樣也可以拔除正氣, 故不可過度。拔罐的頻度如何,要根據具體病情與個人體質來決定,病人感覺稍累,即當停止。

  5種疾病宜拔罐

  1. 頸椎病

  中醫學認爲,本病病因多爲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或久坐耗氣、勞損筋肉;或感受外邪、客於經脈;或扭挫損傷、氣血瘀滯、筋脈閉阻不通等。拔罐時可以取阿是穴以及大椎、大杼、風門等穴位,並配合電針、頸椎牽引、中藥熱敷等方法治療。

  2. 慢性腰痛

  拔罐時一般取腰陽關、腎俞、大腸俞、夾脊等穴位以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在阿是穴及委中穴上可用三棱針或採血針點刺出血後再拔罐。在此基礎上,還可根據不同病因施以針對性的治療:寒溼腰痛可艾灸腰俞穴;瘀血腰痛可在膈俞穴行放血拔罐,或並用走罐法、推拿擦法;腎虛腰痛可艾灸命門穴。

  3. 便祕

  中醫將便祕分爲4 類:熱祕、氣祕、冷祕、虛祕。對於熱祕和氣祕,可針刺支溝、長強、天樞穴,在大腸俞穴留罐,也可沿背部膀胱經兩側走罐至出痧,不宜艾灸;而冷祕和虛祕可針刺足三里、上巨虛、大橫、中脘等腧穴,艾灸足三里穴、中脘穴,並可在脾俞穴、胃俞穴、大腸俞穴留罐10分鐘。

  4. 失眠

  在足三里穴、三陰交穴、神門穴拔罐,留罐10分鐘左右,以調和陰陽;或沿膀胱經第一側線進行刺絡拔罐,以補虛瀉實。對於飲食欠佳、二便不調的患者也可於中脘穴處留罐。

  5. 咳嗽

  咳嗽多因外感或內傷等因素,導致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而致。一般取肺俞、身柱、風門、外關等腧穴拔罐,留罐15分鐘。喘息嚴重的患者還可取定喘、大椎、肩貞等穴位拔罐, 留罐15分鐘,治療效果顯著。

  作者:策 劃 / 本刊編輯部

  執 行 / 段玉萍

  文 / 黃天驕(北京中醫藥大學)

  文章內容來源:《醫食參考》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受益,請動一動你美麗的小手給小編打賞哦

  謝過啦麼麼噠(づ ̄3 ̄)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