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王莽、朱元璋三位皇帝,用三种不同的思路,实践着他们的理想,他们都希望朝政明清消除腐败,做个名垂千古的皇帝。

汉宣帝励精图治,加薪促廉;王莽王道乐土,道德反腐;朱元璋铁腕治吏,空前绝后。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汉宣帝的做法,近似于通过赋予官员职业保障,解决“不必为”的问题;

王莽的做法,相当于加强道德教育,解决“不愿为”的问题;

朱元璋的做法,则是以严厉惩治,解决“不敢为”的问题。

汉宣帝“加薪促廉”

图 | 汉宣帝 刘询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的孙子。

刘询命途多舛,尚在襁褓中时就流落民间,直到十七岁时被霍光等迎立为帝。

由于刘询从小在民间长大,非常了解民间疾苦,对腐败这颗毒瘤深恶痛绝,也深切感受到百姓对政治清明的期盼,所以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特别是大力整饬吏治,史称“吏称其职,民安其业”。

那么,汉宣帝是如何治吏的呢?

出人意料,汉宣帝治吏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给基层官吏“加薪”。

神爵三年,汉宣帝颁布了一个诏令: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无侵渔百姓,难矣!

其益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原本西汉官员的俸禄,从中央政府到基层,官职一共分为20多级,职位越低,俸禄也就越薄。汉宣帝从小在民间长大,在他成长过程中,没少见到百姓受基层官吏盘剥勒索的情景。

所以,汉宣帝认为,这些和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小官小吏,拿着微薄薪水,承担着大量繁重的日常事务,光靠道德说教、严刑重法,想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难矣”!

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要让这些基层官吏安于职守,廉洁奉公,除了严厉惩治腐败外,还必须给予他们宽裕的生活保障,使他们不必挖空心思从百姓身上捞油水、找回报。

汉宣帝本着为民着想的初心,最后落在了给基层官吏“涨工资”上,看似背道而驰,却深刻体现了汉宣帝冷静的现实主义态度。特别是将加薪对象限定在基层官员上,说明汉宣帝对这项政策是有过冷静的思考与深入的调研的。

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加薪也并不一定促廉。

仅有高薪而没有其他监督制约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拿着高薪的官员们还能牢记国家推行高薪的初衷吗?

王莽“道德反腐”

图 | 王莽 新朝开国皇帝

王莽在历史上一直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不过,如今也有人认为,王莽的治国政策,恰恰最符合儒家“王道乐土”的理念。

而王莽的失败,也恰恰说明了儒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王莽当上皇帝后,短短几年时间,就使西汉承平之业变得千疮百孔,百姓颠沛流离。面对混乱局面,王莽以国家尚未安定为由,下令

“上自公侯,下至小吏,皆不得俸禄”,就是说,停发了所有官员的工资。

王莽的构想是美好,但是过于理想化:

古时候,如果遇到年岁丰收就增加俸禄,如果遇到歉收时就减少俸禄。如今不妨也制定一个标准,依据时节好坏,核发官员俸禄。

图 | 新朝钱币一刀平五千,又称“金错刀”

可惜的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特别是统计手段下,根本就不可能制定出这么一个计算丰歉多少的标准,结果是,各级官员最终还是领不到工资。

官员领不到工资怎么办?

可想而知,

“天下吏以不得俸禄,并为奸利”,

“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供给焉”。

而看到大小官员丝毫不能体会自己的良苦用心,王莽愈加恼怒,进而下令,对贪污受贿官员“收其家所有财产五分之四以助边急”,并动员鼓励小吏告发上司、奴婢告发主人,冀望以严刑酷法杜绝腐败。

谁想腐败却愈演愈烈,百姓也越来越不得安生,一发而不可收拾,短暂的新莽王朝轰然倒台。

朱元璋“铁腕吏治”

图 | 明太祖 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流年不利,后来连饭都吃不起,边乞讨边打发青春时光,直到他参加起义,从士兵干起,一步一步走上人生的顶峰。

朱元璋艰辛的成功历,使他对于贪官污吏有着发自肺腑的愤恨,进而也使他成为了史上治贪治吏最严酷的皇帝。

朱元璋治吏严酷到什么程度?

像凌迟、弃市等刑罚根本不算什么,朱元璋甚至发明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剥皮实草”酷刑。

图 | 剥皮实草

明朝法律《大诰》中的一种酷刑,

把人皮完整剥下来,做成袋状,在里面填充稻草后悬挂示众。

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并没有换来政治清明,直到朱元璋死后,贪污腐败也从未消绝,以至于朱元璋曾经充满无奈地说:

“我欲除贪赃官吏,却奈何朝杀而暮犯!”

朱元璋所确立的明代治吏两条基本思路,

一是低薪养吏。低薪,最终被明代中后期普遍性的吏治腐败证明是笑谈。

二是高压,这也在朱元璋、朱棣等政治强人死后化为烟影。

一声叹息“朝杀而暮犯”,是朱元璋英雄无力的悲凉。

借鉴与警示

回顾汉宣帝、王莽与朱元璋三种思路迥异的吏治模式,很难简单作一褒贬。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人在腐败斗争中的成败得失,至今仍具有借鉴与警示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