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这种风俗始于南宋,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

古代上元节闹花灯可以说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而正月十三这天就是拉开了“元宵三天乐”的序幕,那么全国各地都有哪些有特色的风俗呢?

上灯日

中国古代直到唐朝才有了上元节赏灯之俗。各地元宵灯节的起讫日期,多不一致。浙江湖州从正月十三日起,至十八日收灯;河南唐河则把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称为灯节;广东阳江是从正月初十到十五或十六日为止;福建福州则在十一日夜晚已经有人燃灯,直到二十二日晚上才开始息止。江苏丹徒以十一日为上元灯节,到二十日停止,叫作落灯节;兴化十三日张灯,至十六日停止。据《金陵岁时记》所载,南京以正月初八、十三日、十五日作为灯节。北京则始于正月初八,到十三日尤为盛大,十七日停止,所以自十三日至十七日,都叫灯节。此外,浙江永康、瑞安等处,十三叫作试灯,十四至十六叫作正灯,十七又叫作残灯;庆元从十三日夜至十五日夜;平阳从十二日晚上开始,到二十日晚上;武义时间较长,是从初十夜里开始,到二十日夜里建德灯市的时间最长,从十一日起始,一直到二十二日方才停止。大致来说,可认为自十三日开始张灯,名上灯,而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为正式赏灯时间。

灯头生日

农历正月十三又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这种风俗始于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

江苏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

滚龙灯

繁昌荻港镇春节玩滚龙的习俗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一般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试灯这天傍晚,六条老龙和多条滚龙首次上街。华灯初放时,龙灯开始上下穿行,四处盘旋飞舞。街道两侧,家家悬灯,各家各户焚香放炮。接着,滚龙、花蓝、故事灯、走马灯、鱼灯、狮子灯、兔子灯、蝴蝶灯、金瓜灯都上了街。这时路上各色龙灯川流不息,各样彩灯闪烁辉煌,一直要闹到三更以后,方才收灯,次日再接着玩灯,直到十六日圆灯。

扎灯彩

古代花灯品种极为多样。把多盏灯重叠,做成山形,叫作灯山;把多盏灯扎成圆形,叫灯球。灯塔又名塔灯,多为寺庙佛塔上使用,每层悬灯六盏,自下而上,由大渐小,有的挂到七层为止,也有的挂到九层或者十一层,大致都是奇数。在佛塔上设灯,远远望去,灿若列星。

灯牌楼盛行于全国各地,多数是府衙、学堂、会馆之类公共场所使用,用竹竿搭成架子。点缀松柏,遍挂灯笼,使之形成“与民同乐”“天下太平”等字样。有的在街市相望、行人汇集的地方,悬挂彩索,把各色繁灯拴在下面,名日过街灯。《朝市丛载·上元》中写有:“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祭关公

在西安长安区农村,每年正月十三这天,要祭祀关公。祭祀关公时会用一种叫“添碟子”的贡品。一粒粒饱满的大黄豆被排成一溜溜屋檐,各种彩色的豆子、瓜子、桃仁被竹棍嵌接,一层层码在由几个碟子驾起来的造型上,最后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亭台楼阁,这就是长安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添碟子”。

庆新丁灯

在闽粤方言中,“灯”念作“丁”,因此,每添设一灯,即是添丁。本日凡是上一年生男孩的人家,应自备花灯,挂在宗祠、神坛、社庙、观音栩等处,名为庆丁,以为祝贺。

放海灯

放海灯习俗是沿海地区的渔户在农历正月十三(传说海神娘娘的生日),给海神娘娘送灯的民间传统庆典活动。放海灯一是为了祈求来年的鱼虾满仓,全家平安,二是为了祭奠在海上遭遇不幸的亲人。

从正月十三凌晨起,渔民以家庭为单位,到海神娘娘庙祭拜、许愿、祈祷。晚上吃过“上船饺子”(预示一年一帆风顺)后,便拿着扎制的海灯、鞭炮到海边,根据当晚风向选择放海灯方向,用竹竿把海灯推向深水,顺风飘向远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