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鵬 張勁碩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衆多古代文獻典籍中對麒麟都有過各種各樣的解釋,單單身體部分,有的說像麋鹿,有的說像馬,有的說像獐。無論如何, 此時的麒麟始終出現在中國古時人們的想象中。

而到了明朝,麒麟和長頸鹿聯繫起來了。這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看!

古代麒麟的藝術形象

麒麟作爲藝術形象首先出現在早期陵墓的石刻上,至遲到秦漢時期, 麒麟作爲仁獸在陵墓裝飾中常常被應用起來。 漢代畫像磚上的麒麟與鹿非常相似, 頭生一角, 角上還有圓球或者三角狀的描繪, 可能是用來表示麒麟的角爲肉角, 有人認爲麒麟這樣的形象與兩漢時期對外交流中, 來自西亞等處異域動物有很大關係。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麒麟的形象更加豐富, 甚至有些麒麟身上增加了雙翼, 刻畫了蓮花紋, 與此時佛教盛行等不同的文化背景相關。 唐代的麒麟儘管少用於陵墓, 但在其他建築, 甚至官服上都被引用起來。

麒麟的真身—長頸鹿宋朝時隨着中外交流的頻繁,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讓很多更遠的動物出現在史籍記載中。南宋人趙汝適《諸蕃志》中記載了一個叫作 “弼琶囉國” 有一種叫作“徂蠟” 的動物,狀如駱駝, 而大如牛,膚色黃,前腳高五尺,後低三尺,頭高向上,皮厚一寸。其實這裏的“徂蠟” 是阿拉伯語 “zarafa” 的變音, 意思是長頸鹿,這裏的弼琶囉國相當於今天的非洲索馬里沿岸,在索馬里語中長頸鹿被稱爲 “giri” ,發音很像麒麟,於是漸漸地國人便把麒麟與長頸鹿對應起來了。

麒麟能夠真實地站在中國人的面前, 與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有關, 更與一位敢於冒險的航海家有關。 這位皇帝就是我們熟悉的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 這位航海家就是我們熟悉的七下西洋的鄭和。 明朝初期的海上活動, 有人說是爲了尋找失蹤的明惠帝,也有人說是爲了向天下諸邦宣誓大明王朝的國威,也有人說是了搜求那些在中國我們不曾見到的奇珍異寶,自然象徵太平盛世的麒麟也就成爲了重點的搜求對象。但不管怎樣,自鄭和下西洋起,麒麟開始進入中國。

第一隻來到中國的麒麟就是孟加拉國所進貢的,鄭和自明成祖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出使西洋,促成了榜葛刺的年年入貢,但這次當榜葛刺使臣來華入貢麒麟時,鄭和正在第四次下西洋途中,可能與鄭和無直接關係。

第二隻來到中國的麒麟是正兒八經來自非洲的朋友。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一隻來自麻林國的麒麟和天馬、神鹿等其他異獸一同運抵中國,引起轟動,不止滿朝大臣上文表賀,就連見過大世面的永樂皇帝朱棣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親身走出南京都城的奉天門,去迎接這位遠道而來的貴客。

第三次麒麟來到中國是出現在鄭和第五次下西洋之後,我們在兩處宣德年間的刻石中找到這樣的記載: “阿丹國進麒麟, 番名祖剌法,並長角馬哈獸。” 這裏所說的阿丹國並不在非洲,而是今天的也門一帶,由於其地理位置上與東非毗鄰,想來獲取長頸鹿也並不是難事的。

除此之外,在鄭和第六次和第七次下西洋中,都有曾經購買長頸鹿的記載, 以作爲朝貢討好皇帝。但無奈的是一來,路途遙遠,海路顛簸,有的長頸鹿可能沒有來到中國便已病死在船上了。

綜上所述,“麒麟”這一名詞在我國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人們想象中的神獸,其二指確實存在的野生動物 — 長頸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