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年俗的传承与发展

主讲专家:贺少雅

身份: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新春感言:

中国梦·中国年·中国味

聚焦2022冬奥

最美中国年俗还看张家口——风景这边独好

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年俗的传承与发展

(导语)

在观看过蔚县民俗表演之后,我的第一感想是,非常震撼。我个人是非常迷恋蔚县文化,喜欢蔚县民俗的。今天,谈起民俗和节日文化,我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思考。首先,“春节”已经不仅仅是我们自己一个节日。“春节”,同样也是我国对外传播的文化符号。结合,我国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因此,我今天主讲的题目就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年俗的传承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年俗的传承与发展

“春节”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一个符号,但是,今天我们却面对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年味有些淡了。为什么?是我们的年俗的传承出现了问题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就此问题的解答,说一说我的一些浅薄认识:

第一点:传承需要时间

春节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所以,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我们才有了这么丰富的文化。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认识到,我们“要进行文化的重建”。所以,后来我们的“春节”,我们的“节日文化”,在利用和打造上,有了一系列的变化:2006年,春节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我们传统节日都开始放假。

现在,我们的习主席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觉得,目的都是想把年俗文化打造出去,并且,作为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加以发扬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就是“时间问题”。

现在,提到“春节”,紧接着就会想到回家国家。团圆,是春节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春节,就是要让我们要享受这种亲情。

然而,很多人其实是没有更为充裕的时间去准备情感的,或者说,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这个习俗的传承过程。

因此,当我们看到国家提出这个乡村振兴战略以后,我就在想,要好好利用“年”、“年俗”这个节日和过程,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和链接。所以,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政策性的调整,把“过年”在时间上给予更多的保证?

第二点:传承需要空间

关于“年俗”,很多地方政府把“节日文化建设”已经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所以,这个“节日”,尤其是对城市节日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浮在一个仅限于审美层次的时间点,而是真正走到了生活当中,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层面,成为了我们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2017年春节期间,我和电视台曾去天津地区的一个农村走访,采访那儿的一个个年俗活动。让我惊讶的而是,村里的村民一共才几百人,但外来来的旅游观光者却近万人。

以至于,当地政府不得不出动医疗、交通、通讯等部门来保障活动的进行。

所以,我们谈到“年俗”,不只是百姓自己传承,政府也要发挥力量。这个“力量”在哪儿?在我看来就是“空间”。

我们的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博物馆、艺术馆等。但农村呢?农村不是没有公共空间,而是很多空间没有利用起来,甚至已经呈凋敝状态。我过年回老家,过去,还有乡邻在村口敲锣打鼓,但是现在就看不到了,因为空间没有了。“空间”是基础设施建设,是去承载公共文化活动的地方。

关于农村的公共空间,我去浙江考察时印象就很深,那儿有文化礼堂或者广场,因此,当地人就利用这个空间举办乡村春晚或其他文化表演。

此外,“空间”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政策空间”。

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要求“祭祖”、“社火”等民俗活动要去管理部门报备,那么,可想而知,这会对百姓积极性和自主性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政府不只是管理,还有“服务于民”这样一个角色内容。“春节”不只是对外组织对外展演,或者老百姓自己乐呵,要把老百姓东西打造出来再反哺给老百姓。

因此,调整政策空间,利用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这样一个大环境,在节日空间上加大投入。

第三点:传承需要人

我们都知道“传承需要主体”,我们政府可以算是一个传承主体。这么多年,我们是一个官民合力的文化建设过程。不只是春节,我们其他节日也一样:元宵节、清明节等等。

节日的打造,政府发挥了主要作用。这边,政府在努力,另一边,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里,年轻人在家里,就是拿着玩手机,打游戏或者其他什么。

因此,传承也需要人。年俗活动需要把年轻人吸引进来。如果只是看上去很热闹,而过去之后,年轻人都不去传承,那么,我们还能传承给谁?

这点,我们的台湾地区以及相邻的日本,在节庆文化的传承上,尤其是吸引年轻人参与,让年轻人感受节庆文化,其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四点:传承需要传播

谈到这点,我们就要以蔚县为例了。蔚县组织这样一个年俗的活动,我们要传播什么?要传播蔚县年俗文化里的精神内核和核心价值。这需要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们多多出力。

蔚县年俗有打树花、有拜灯山、有各种民俗,热情又热闹,感染着每一个人。但是,这仍需要更为广阔的传播,传播给外地人,甚至要传递给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