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市場的擴大及三線及以下城市觀影慾望的提升,令資本在過去幾年快速入局,但影院數量的增長已經超過票房和觀衆人次的增速,導致單家影院或銀幕的平均票房下降,平均上座率也持續下滑,並從2015年的17.37%下降至目前的12.15%,無法找到盈利模式的部分影院、院線承受着較大的經營壓力。其中比較突出的則是,相較於綜藝、電視劇等從互聯網獲取了大部分收入,院線電影的收入仍依賴於票房,互聯網帶給他們的回報比例仍很小。

好消息:關注公衆號“中研網”,發送“聯繫方式,郵箱,姓名”,即可獲取一份免費報告,速速來取!

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爲609.76億元,比2017年559.11億元增長9.06%,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爲17.16億,比2017年16.2億增長5.93%。

影院與院線 終端與渠道

影院與院線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將影院視作直接對接觀衆的終端,院線則立於產業鏈中游,是連接觀衆與影視製作的紐帶。

2002年,我國正式實施院線制的發行體制。院線是由衆多影院以特殊的資本形式組建而成,來統一管理排片及供片的機構。因此,一部電影的票房除了受其口碑本身影響,院線的支持也是片方獲勝的客觀因素之一。

作爲中下游產業主導者,院線與影院的關係主要分爲三種:以萬達院線爲代表的資產聯結形式、簽約加盟爲主的大地院線以及介於二者之間的金逸珠江院線。萬達院線旗下的影院全部直接興建,品牌度高、管理統一,但屬於重資產類型,對資本的依賴十分嚴重;大地院線雖然擴展快速,但收入結構單一,管理也難以有效統一。

院線規模擴充至50條 影院院線再迎洗牌

不斷擴大的票房規模和新生力量的崛起固然可喜,但卻有一抹陰雲始終籠罩在影院、院線從業者的頭頂。2018年12月初,星美控股通過公告宣佈的“在國內經營的約320家影院中,約140家已短暫停業。該公司的境況只是影院、院線處於洗牌風暴中的縮影之一,且這輪風暴早在2017年就已颳起。早在2017年1月,大地院線以33.87億元拿下了橙天嘉禾旗下所有的中國內地地區影城,隨後保利文化也曾宣佈全資子公司保利影業以6.8億元收購星星文化100%股權,並接管旗下21家影城。

電影市場的擴大及三線及以下城市觀影慾望的提升,令資本在過去幾年快速入局,但影院數量的增長已經超過票房和觀衆人次的增速,導致單家影院或銀幕的平均票房下降,平均上座率也持續下滑,並從2015年的17.37%下降至目前的12.15%,無法找到盈利模式的部分影院、院線承受着較大的經營壓力。

2018年國家電影局下發了《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首次提到了“院線牌照”這一新鮮事物。另外,該文件中明確表示將“完善電影院線獎懲機制和退出機制”,國內院線即將迎來新一輪洗牌,一些小院線很可能被清退,或被大院線吞併重組。

新政出臺,電影院線再迎洗牌,“院線+互聯網”擴張市場空間


隨着博納影業、華人文化相繼入場,目前全國城市院線達到50條。從2018年票房情況來看,電資辦統計的48條院線中,有多達25條票房在5億元以下,票房在5-20億元的院線數量次之,爲13條,2條院線營收在50億元以上,分別是票房達81.92億元的萬達院線和60.06億元的大地院線,院線行業強者恆強的馬條效應越發明顯。

我國電影院線分成三個梯隊,萬達院線一枝獨秀,佔市場份額的13%左右,2-6名差別不大,在6%~10%之間,7-10名差別也不大,在3%~5%之間。2017-2018年,院線行業CR4>30%, 40%<CR8<70%由此可見,院線市場屬於低集中寡佔型,具有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

新模式:院線+互聯網 擴展整體票房空間

目前中國大陸電影票房增長進入平臺期,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整體票房爲186.17億元,較2018年同期下降了16億元,跌幅8%。2019年春節檔票價普遍提高,帶來一個結果:觀影人數急劇下降,形成了惡性循環,無論是觀影人數還是總的一季度票房收入,都是負增長。隨着院線票房、觀影人次及上座率均出現負增長,中國電影正從持續幾年的高增長狀態逐漸迴歸至常態增長,尋找新的商業增長點成爲必然。

目前院線電影的商業模式面臨着多個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則是,相較於綜藝、電視劇等從互聯網獲取了大部分收入,院線電影的收入仍依賴於票房,互聯網帶給他們的回報比例仍很小。

據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票房達609.76億元,同期網絡視頻行業的市場規模達2016.8億元,其中內容付費帶來的收入達536.5億元。無論是綜藝還是電視劇,大部分收入已經來自互聯網,而院線電影的出品方收入大部分還是來自票房,互聯網給他們的回報只是很小的比例。事實上,互聯網已經逐漸重塑了用戶觀看視頻的習慣,網絡已逐步深入到劇集、綜藝等領域,這些內容通過視頻平臺的多元分賬模式找到新的增長點。院線電影也需要更加靈活的商業模式來擴展整體的票房空間,滿足用戶個性化的觀影場景需求。

在國內電影票房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業界有聲音認爲,互聯網視頻平臺進一步深度介入院線電影,將不是新鮮事。2019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愛奇藝世界大會上,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宣佈,愛奇藝將通過推出“原創電影計劃”,參與院線電影的保底。其背後的邏輯即,進一步調整院線電影結構,由依賴票房收入轉向“票房+互聯網”收入。具體來看,愛奇藝將針對該計劃中每部影片投資2000萬元-5000萬元,製作方收益爲“線下製作費的15%+部分院線發行可分配票房收入(最高達20%)”;調整院線方分賬比例從52.269%增至60%;補貼用戶購票最低結算價從35元降至20元。

目前來看,若該模式進一步落地,必然會對固有的傳統電影商業模式產生巨大變革,但如何尋找合適的片方合作、處理好與院線的關係、合理商定後續影片上線的窗口期,有待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