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博士生階段,纔來臨時抱佛腳,逼他們發文章,很可能結果是作假,找熟人代寫或者代發

爲何有的中國學生學不好中文?

某學校學生展示語文書。 (新華社 郝羣英/圖)

有的中國學生學不好中文,提筆就犯愁,這個事兒,已經有些年月了。記得語言大師呂叔湘就抱怨過,說中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幾萬課時學母語,居然到大學畢業有人還學不好,真是咄咄怪事。然而,抱怨歸抱怨,這個狀況卻愈演愈烈,現在別說本科生,就是有的博士生,用母語寫文章(甚至情書)都磕磕絆絆,只好從網上抄。

終於有人忍無可忍了。

中科大一個博士點規定,學生要想畢業,必須發一篇中文文章,哪怕是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聞報道都行,但是不發,就不能畢業。這個博士點的導師們,對理工科博士生的中文水平有點不能忍。

出臺這樣的規定,能不能改善一下我們的博士中文狀況?我看未必,頂多,只是給這個博士點的學生添了點小麻煩。

其實,別說理工科的博士生,就算文科的博士生就一定會寫中文的文章了嗎?我還沒退休的時候,曾經參與過我們學院博士生論文的答辯前討論會。可以說,有的論文真是慘不忍睹。其實,別說博士生,就連有的教授博導都寫不出文辭流暢、沒有語病的文章。

我們的中文教育,長期以來實際上就是按照英語的語言模式來教的。活生生給套上主謂賓定補狀,名詞形容詞動詞,同義詞反義詞,不僅英語式的語法,還有英語式的修辭。現在則實行標準答案式的教育,從小學到中學,語文課很多時候不是在教育語文,教寫作,而是把範文切割成一個個的標準答案,把寫作變成一個個的套路。無論是語文知識,還是漢語寫作,都是以考試爲目的的。按套路來,就一定能拿高分,不按套路來,離開刻板的標準答案,就不一定了。再好的範文,在教學過程中,被“凌遲”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字詞句、各種語義分析,等等。一年年學下來,學生不知道怎麼欣賞文章的美,得到文章所蘊含文化意蘊的薰陶,喫下去的只是被凌遲後的一堆爛肉。無論學什麼文章,不知道意境,不懂趣旨,更無從瞭解其中的深意。丟棄文字本身的美,這樣的教學和學習過程,學生們學會的只是考試技巧,別的就都談不上了。

事實上,這樣的學生即使考了高分,上了所謂的名校(無論文科理科),其中文水平都是堪憂的。在經過了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再加上三年或者更多時間的博士研究生的學習之後,有的學生英語還不錯(寫作能力是否真的行,也不好說),也有點專業知識,但作爲一箇中國人,可能沒有什麼“文化”的。

甚至在教授博導中也不乏這樣的狀況。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先生曾經跟筆者說過,跟日本和韓國的同行交流,人家還能做幾首舊體詩,而我們有的教授只會講段子。至於理工科,就更別提了,好些名校的理工科教授家裏連書都很少,中國文化的常識常常一問三不知。

要到博士生階段才抓他們的語文寫作,無論如何都有點晚了。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要提高中文寫作水平,必須多看書。但是,在小學中學階段,除了跟考試有關的,多少家長敢讓孩子放開了看課外書呢?

到了博士生階段,纔來臨時抱佛腳,逼他們發文章,最大的可能是逼他們作假,找熟人代寫或者代發。畢竟,把提高博士生中文水平的責任交給報刊的編輯,除了增加弄虛作假,還能有別的什麼效果嗎?

張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