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聽說過石油是“工業的血液”這一說法,說明石油對於工業發展與建設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石油也並非黃河之水天上來,人們將石油的功用發掘得淋漓盡致,但卻很少思考石油的來源這一關鍵問題。

央視電視劇《共和國血脈》油田人不懈努力的光輝歷史

最近正在中央一套和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網絡平臺同步熱播的《共和國血脈》另闢蹊徑,從一個全新視角闡釋了新中國成立後對於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發展的快速步伐與迫切需求,並以石油爲關鍵線索,講述了一批青年共產黨人奮鬥攻堅在石油一線的熱血故事與激情歲月,更讓觀衆感受到了石油這一寶貴資源的稀有和來之不易。

央視電視劇《共和國血脈》油田人不懈努力的光輝歷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最需要的就是加強工業建設來迅速提升綜合國力,因此,工業之血液——石油就成了最急需的珍貴資源。值得關注的是,《共和國血脈》中的故事主角並非一開始就是我們想象中的石油工人形象,而是出生入死的出生入死的革命戰士。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的巨大轉變,讓解放軍戰士們放下手中戰槍、脫下身上軍裝,從最基礎開始學習石油開採相關技術,一步一步成爲經驗頗豐、無畏險阻的石油人。

央視電視劇《共和國血脈》油田人不懈努力的光輝歷史

近年來弘揚主旋律的影視作品並不少見,然而電視劇《共和國血脈》之所以能夠突出重圍並讓觀衆眼前一亮,正是因爲該劇所選擇的題材非常新穎,以國家石油事業從起步走向崛起的艱難歷程,展現了一代石油人的堅韌品格與愛國志向。劇中的主角石興國、許茹、劉大勇這些年輕人來自五湖四海,卻都因爲石油這樣一個共同目標而走到一起來,他們各自的命運也終於與石油難解難分,青春、愛情、家庭等無一不染上了石油的色彩。石油開採的新穎題材和一代石油人的拼搏奮鬥,顯然是當下熒屏比較稀缺、同時也能夠激起觀衆興趣的故事主題。

央視電視劇《共和國血脈》油田人不懈努力的光輝歷史

儘管《共和國血脈》中的故事發生年代距離當下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劇中一個個鮮活立體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們所傳遞出的責任感、使命感仍舊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種崇高精神與無言力量,想必應當是奉獻。在那個科技尚不發達的年代,有人跳進泥漿池,甘當“人肉攪拌機”,有人立下宏偉誓言“打不出石油就不回家!”,甚至還有人不惜付出一生時間和寶貴生命,爲中國石油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一個個鮮活的例子無一不向觀衆證明:人是可以爲了一種信仰而去奉獻、去犧牲的。

玉門、柴達木、克拉瑪依、四川、大慶、勝利……這些樸素的油田名字因爲石油人不竭奮鬥的光輝歷史而熠熠生輝。在《共和國血脈》中,你會明白石油何以被稱爲工業之血液,也會看到那些“流血流汗不撤退,拼命也要找到大油田”的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是以何種方式延續着油田的血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