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的《孽債》滬語版對尚未來過上海的我來說,等於一部帶我認識新上海的啓蒙片——過去看的都是滑稽劇等老片子,反映的都是舊上海的生活。我當時在武漢的公司上班,同事們紛紛表示,該劇看上海話版的更有味,更貼近生活,更容易沉浸在劇情中。

愛書的人最怕別人借書,因爲書借出去經常有去無回,你找借書的人討要吧,他說書又借給另一人看了,過些天再還你,你能怎麼辦?

這種事我遇到了十幾次,失去的都是我心愛的書,自己痛徹心扉,借書者無動於衷。其中一本《孽債》,被同事借去後,前後追討了幾個月,最後給了我一個該書已不知落在何方的答覆,對方滿不在乎的樣子,逼得我當場決定,從此不再借書給她。

那是《孽債》電視劇播出的日子,該劇一開播就廣受歡迎,用萬人空巷來形容當時的情形也不爲過。追劇的人看一遍電視覺得不過癮,要抱着書再讀一遍才罷休,所以書也賣得俏。賣得俏就會脫銷,我的書被借去不還後,再想買一本補上,已買不到了。

《孽債》因寫的是上海回滬知青的故事,所以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普通話版,一個是上海話版。我當時在武漢的公司上班,同事們紛紛表示,該劇看上海話版的更有味,更貼近生活,更容易沉浸在劇情中。

《孽債》是作家葉辛的作品,通過五個孩子從雲南西雙版納到上海尋親的經歷,講了一羣上海知青的生活。李春波作詞作曲的片頭曲《哪裏有我的家》和他親自演唱的主題曲《誰能告訴我》,歌詞就很切題,幾乎可以概括該劇的主題。

這部劇後來沒有了滬語版,只有普通話版,很是遺憾。當時的《孽債》滬語版對尚未來過上海的我來說,等於一部帶我認識新上海的啓蒙片——過去看的都是滑稽劇等老片子,反映的都是舊上海的生活。

我們每天追劇,上班時就討論劇情,對人物的命運非常牽掛,對每個演員的表演都讚不絕口。

二十多年播出時萬人空巷的《孽債》,方言版比普通話版更有味

其中最讓人喜愛的莫過於幾位小演員,特別是演沈美霞的董蓉蓉,實在惹人憐愛。

二十多年播出時萬人空巷的《孽債》,方言版比普通話版更有味

演美霞父親的趙有亮,知識分子形象深入人心。年長的同事看到演梅雲清的嚴小頻就會提到她父親嚴翔,演過《上海的早晨》中的大資本家。

二十多年播出時萬人空巷的《孽債》,方言版比普通話版更有味
二十多年播出時萬人空巷的《孽債》,方言版比普通話版更有味

我個人當時最迷的是演吳觀潮的王華英,後來追看了他演的所有片子……

演吳觀潮前妻楊紹荃的是吳競,後來再看到她時,她在《金粉世家》中演金太太,這才恍覺時間過得真快。

演電影院職工梁曼誠的是金鑫,一看就是個忠厚人。金鑫在現實生活中的妻子是黃梅瑩,我們最熟悉她的角色是《渴望》中的王滬生的姐姐王亞茹。這對演員夫婦我都很喜歡。

二十多年播出時萬人空巷的《孽債》,方言版比普通話版更有味

在劇中演梁曼誠後來的妻子凌杉杉的是吳冕,印象最深的是她眼睛上方的那顆痣。

小說寫得好,電視劇拍得好,既生活,又有深度,演員的表演也非常棒。最重要的是,這部劇才20集,每一集都是乾貨,絕對不注水。要說演員的顏值,不靠濾鏡也很養眼。轉眼已經過了二十多年,當初播出時萬人空巷的《孽債》,不知現在還能不能看到全部的方言版的劇集,想看。

(配圖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