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丨北大清華復旦廈大承擔“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解讀丨北大清華復旦廈大承擔“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同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四所高校承擔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項目可研報告。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對產業發展有哪些促進作用?未來國內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產學研用還需要做哪些努力?首批獲得“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項目的四所高校的相關教授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四所高校輻射區域不同

集成電路產業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也是工業經濟的命脈產業,其發展水平已成爲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集成電路產業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資本密集的高科技產業,對人才的依賴尤爲突出。爲加快集成電路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集成電路領域人才培養,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教育部根據《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和《教育部等七部門關於加強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意見》,積極推進在中央高校建設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教育部作爲項目組織實施主體,按照“面向產業集聚科學規劃佈局、面向一流學科突出扶優扶強、面向協同創新深化產教融合、面向區域需求促進共建共享”4個原則進行了擬建設高校和項目遴選。

據瞭解,此次獲批的四所高校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覆蓋環渤海地區,復旦大學覆蓋長三角地區,廈門大學輻射珠三角、海峽兩岸及東南沿海地區。通過更深一步的政產學研資源整合,輻射周邊,有望建立更開放的合作共享機制。

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系主任蔡一茂教授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批入選的四個平臺的所在區域,集成電路產業是核心產業,優勢企業聚集、人才需求量大、高校資源豐富、學科發展迅速,所以具有很好的產教融合示範潛力。

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副主任吳華強教授認爲,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缺口大,建設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於集成電路領域人才培養的重視,將進一步促進這四所高校所在區域內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的提高,尤其是能夠培養出更多真正滿足產業需求的人才。他還同時表示,希望未來更多國內高校也建立類似平臺,共同促進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張衛教授也表示,這四所高校都位於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集中的地區,都是和產業結合比較緊密的高校,而且他們長期都和企業有密切的合作關係。

平臺促進產學深度融合

在採訪過程中,多名專家均表示,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的建設,能夠促進學校和產業界的深度融合,從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帶動學校自身學科發展等衆多維度,促進產業升級發展。集成電路企業能夠通過這個平臺收穫有用的人才、獲得技術支撐,同時,也給企業一個公正、公開的交流平臺,促進企業間的合作。

蔡一茂教授表示,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是一個三位一體的綜合創新平臺,高校和企業共同參與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強化了高校科研師資力量,促進科研成果更好地向產業轉化,相關的師資和技術隊伍能夠更好地爲產業服務,培養的人才也更能貼近產業需求。他強調,通過共建,把產業的問題及時反饋到高校的項目研究和人才培養過程中,讓人才的培養更有針對性。“雖然高校牽頭做這件事,但做好平臺的建設離不開產業中的龍頭企業的積極參與共建,產教融合,‘產’和‘教’不能分開,核心任務是服務產業。”蔡一茂說,北大的平臺立足於北大的學科優勢、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及軟件與微電子學院的人才培養經驗和北京地區的產業特色,以促進京津冀地區相關人才培養、集成電路前沿技術協同攻關以及集成電路相關學科發展爲核心,並服務全國。他強調,這僅是一個開端,後續的建設工作要加倍努力,作爲首批建設平臺的高校,在有關部門領導和支持下,他們有信心、有責任、高效率、高質量地建設好這個平臺,爲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廈門大學微電子學院主持工作副院長陳忠教授表示,福建省尤其廈門市政府及產業界對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希望能破解集成電路人才荒和“卡脖子”技術問題,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健康快速地發展。“產教融合平臺的成功建設、運營,對其他學校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其他高校可以吸收這四所學校建設平臺的相關經驗,根據自身學校和所在區域實際,量身打造相應的集成電路產學研模式。”陳忠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廈門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項目旨在通過國家專項資金支持,引導高校、產業園區和企業資源共同投入,建設集實訓、實習、研發於一體的區域共享型綜合性育人和創新平臺。平臺的建設將促進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創新要素交叉滲透、相互融合,明顯提升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培養質量及行業在職人員的從業素質,快速增加集成電路產業技術人員數量。”

人才建設工作要持續不斷

業內專家紛紛表示,獲批只是平臺建設的開始,更重要的任務是後面的建設,要積極爭取到各方面的支持,使平臺真正做到服務國家、服務產業。張衛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集成電路人才的培養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平臺的建設,一方面積極探索集成電路人才產教融合培養新模式,爲其他高校做示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也應當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性,充分利用集成電路企業的資源,獲得企業支持。比如支持企業建立集成電路高層人才培養基地,與高校共同做好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工作。

蔡一茂補充說,企業除了在畢業季招收學生,如果能夠更早地介入到學生的培養中,通過制定培養方案、課程設計,與企業導師聯合做課題和畢業設計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培養產業急需的各種層次人才。“同時,企業也不要太計較參與培養的學生不會全部進入自己的公司,應着眼未來,池子大了,水自然就多了。高層次的IC人才多了,對大家都會有益處。”蔡一茂強調。

除了建設平臺外,業內人士紛紛呼籲應將集成電路專業設立爲一級學科。吳華強告訴記者,集成電路具有很強的交叉學科性質,已經形成了系統的、獨特的知識體系。但我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一支沿用上世紀80年代將集成電路相關專業劃爲二級學科的做法,使得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因此,從目前來看設置集成電路一級學科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陳忠還給出了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進一步的建議,他認爲快速發展的集成電路產業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依靠企業的入職培訓還不夠完善。目前,大專院校培養高水平、工程應用型集成電路設計人才與製造工藝人才的工程實踐條件均需進一步提高,需增加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師資。他說:“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未來的集成電路人才培養,需要產教多方合作、共同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培養基數,方能滿足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爲此,集中財力和優質人力、物力資源,輔以政策扶持,產教多方面合作,共同建設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是當前提高集成電路工程型人才培養質量的突破口,也是工程教育更好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相關鏈接:首批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規劃

北京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北京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依託北京大學在集成電路器件方向的研究基礎,與中芯北方、華大九天、兆易創新、北方集成電路技術創新中心、北大方正集團等北京地區集成電路重點企業合作建設,突出器件與集成、器件與電路的協同設計,通過“工藝-器件-電路”一體化,以EDA爲抓手,服務以CMOS集成電路爲主的製造和電路設計行業,並延伸服務材料和裝備等行業。項目以培養滿足產業需求、涵蓋集成電路全環節、工程和創新能力兼具的集成電路人才爲核心目標,爲高校和企業協同開展集成電路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提供綜合性創新平臺,服務國家戰略。

清華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清華大學依託其在集成電路領域的優勢基礎,建設集CMOS邏輯器件與電路、存儲器技術、傳感器等於一體的京津冀地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綜合創新平臺。該平臺將與紫光集團、中芯北方、兆易創新、北方集成電路技術創新中心等京津冀地區優勢集成電路企業合作建設,面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相關高校和企業,每年提供至少1600人次的集成電路教學和實訓。通過聯合設計培養方案、聯合培養定向人才、舉辦高級主題研修班等多種方式,以需求爲導向,以實訓平臺建設等措施帶動人才培養質量的顯著提升,促進清華大學與集成電路行業重點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雙向深度合作。

復旦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復旦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爲建設主體,聯合國內重點企業,建立合作共贏的融合模式,打造長三角地區新型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創新平臺將針對我國集成電路發展中的關鍵“卡脖子”難題,深入研發新一代節點集成電路共性技術,涵蓋芯片設計、EDA工具、器件工藝與芯片封裝等方向,着力推進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在產教融合攻克關鍵技術的實際過程中培養我國集成電路的領軍人才和產業急需、創新能力強的工程型、技能型人才,獲得可進行產業轉移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突破。復旦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將重點突出集成電路緊缺人才的培養與工程實踐,建成後具備每年爲2000人次提供集成電路實訓手段的能力。

廈門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廈門大學是大陸高校中對臺交流合作最廣泛、最活躍、最成熟的學校之一。廈門大學將引進臺灣地區先進的集成電路人才培養方案和優質的師資,建設集教育、培訓、研發功能於一體的區域共享型製造工藝類協同育人實踐平臺、芯片設計和公共測試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爲海峽兩岸高校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條件和創新創業平臺。以平臺爲依託,探索多種實習實訓模式,深入推動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改革,推進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開展跨專業、跨學科的交叉複合型人才培養,吸納更多相近專業人才投身集成電路產業。開展面向社會及企業的在職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同時探索產業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環境和條件,加快區域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圍繞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在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封測等方面開展前沿技術研究,支撐產業的快速發展。

廈門是集成電路產業的集聚區,已落戶近200家集成電路相關企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廈門大學結合區域特點和自身優勢將建設集成電路設計實踐平臺的同時,重點建設第三代半導體、集成電路特色工藝與先進封測等工藝平臺,爲周邊高校和企業提供集成電路設計實踐和工藝條件,帶動海峽兩岸和華南地區高校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學科水平和研發能力的提升,爲全產業鏈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

解讀丨北大清華復旦廈大承擔“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