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圣地延安,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从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影片整体泪点颇多,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将观众拉近到总理身边,拉回到那个时空,拉入到总理及延安人民的深厚情感里,深情画面接连不断,持续催人热泪。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康巴传媒(周磊 记者 李娅妮

1973年6月9日

这是周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

也是唯一一次回到延安

四十多年后

《周恩来回延安》

上映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片

《周恩来回延安》

于本月初正式登陆我州各院线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昨(24)日

康定市组织市直机关党员干部

走进情歌太平洋影院

通过集体观影一起重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感人历史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该片

采用影像与镜头的方式,类似散文诗的叙事结构,真实还原再现46年前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动人场景,弱化情节矛盾、突出情怀人格,是开展党史党性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以及当今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影片突破了以往的固有模式,将周总理的内心外化,尽显共产党人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革命风尚,感人至深。”观影结束后交流心得,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追思回顾党的优良传统、奋斗历程的优秀影片,既饱含了对历史的深切缅怀,又充满了对现实的美好憧憬,必将激励我州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据州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和电影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巨制,在大片扎堆的影市中受到众多院线的鼎力支持。影片公映后,我州各大影院积极响应、踊跃排片,票价定为30元。截至目前,德格、石渠、色达、白玉等13个县(市)每日排片量1至3场不等,其余各县也将于本周内放映该片。康定市一影院售票员介绍,近来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前来观看该片的观众日渐增多,影院或将为此延长档期。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周恩来回延安》

导演: 吴卫东 / 刘劲

编剧: 王青伟 / 羊君

主演: 刘劲 / 唐国强 / 卢奇 / 黄薇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链接—思考

看片名——《周恩来回延安》

这里的“回”在汉语辞典中的解释是:“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

延安为何之于总理是“原来的地方”?

1973年6月9日早晨10点,周总理走下专机,向延安地委的同志和欢迎人群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又回到家里来了!”

可见延安之于总理可以称之为“家”,对于“家”,当然要“回”。

可对于这个“家”,周总理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和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年;陌生,是因为周总理自1948年离开陕北后,再没有回过延安。

看延安这块红色的土地

革命圣地延安,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从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这里,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延安也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

可以说,延安不仅是周总理的家,也是毛主席、是中国老一代革命者的家,“是延安的小米饭养育了延安人,养育了党中央,也养育了中国革命。”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1937年,毛泽东、周恩来和秦邦宪在延安。

看为什么回延安

1973年6月,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率越南党政代表团访华。当时已经重病在身的周恩来,亲自接见黎笋等越南党政领导。黎笋向中共中央提出,越美双方虽然不久前在法国签署了巴黎协议,可是越南南方尚未解放,仍需中国提供大量的援助。周恩来则建议黎笋、范文同等人由他陪同前去延安,看一看当年中共在那里是如何身处艰苦环境而指挥全国抗战的。

感动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影片带来的感动

在了解了上述的历史背景后,回到影片本身,从1973年6月9日早晨10点,周总理走下专机踏上延安的那一刻算起,到次日早晨8点乘专机离开,周总理在延安停留了共22个小时。100分钟的影片再现了这短暂22个小时里,总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影片整体泪点颇多,以四个时空交错进行的艺术手法,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将观众拉近到总理身边,拉回到那个时空,拉入到总理及延安人民的深厚情感里,深情画面接连不断,持续催人热泪。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鞠躬尽瘁的人民总理

早在1972年,总理就已被查出身患癌症,但仍在内外交困的现实中日理万机,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尿血”迹象,更说明总理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差了。而面对昔日延安老乡们的热忱面庞与现实困苦的生活境况,这位开国总理,这位70多岁的老人表现出一次次的内疚与歉意,“解放都这么多年了,延安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人民的生活还这么艰难,我这个总理有责任啊!”特别是说到“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但是延安的农业还很落后,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时,他问延安地委的同志:“延安能不能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时任地委书记的许效民说:“行!”周总理动情地说:“好!我就要你们这句话啊!”他马上叫服务员拿来茅台酒,给自己和在座的延安领导每人斟了一杯干了下去,周总理动情地说:“你们五年粮食翻了番,我一定再来延安!”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重返延安,同老乡攀谈。

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

“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这份承诺的兑现,总理没有看见,知青们修通的水渠总理也没有看见。说了再见,却再也没见,说了回来,却再也没回来。

延安,充满了总理英年的种种回忆,年届古稀,重病缠身,再往故地重游,内心激动、惆怅、感慨!影片中有一个点印象至深,在看西安事变时期的照片时,年轻的总理从照片中迈步向我们走来,也向看照片的老年总理走来。对这位老人,对这位还有很多事情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开国总理那种无奈和惆怅,无不让人叹息扼腕。离开延安两年七个月后,1976年1月8日,总理与世长辞。但总理却将这永别,化作了永恒,将自己对老乡的眷恋,对青年的期待,对延安未来发展的蓝图,都寄予了厚望。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19.5万老区群众告别绝对贫困。这标志着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226万老区人民开启了小康路上新生活。

总理您看,当年的盟誓兑现了,这盛世,如您所愿了。

后记

天津、日本、欧洲

您踏遍追求真理的土地

广州、上海、南昌

您吹响武装斗争的号角

江西、遵义、延安

您走过漫长的革命征途

老一辈懂得了

幸福就是生活像您一样无私

新一代领悟了

伟大就是奋斗像您一样坚强!

几十年过去了,您可以看到共产党人的初心没有变,也永远不会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也将为后人永远牢记于心,扛在肩上,并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地为之永续奋斗。

公元二〇一九,仰望苍天,音容宛在,总理不曾离。

这盛世,如您所愿。

本期责编:肖宵 白马 编辑:泽措

这盛世,如您所愿!《周恩来回延安》在甘孜掀起观影热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