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子三人出发时,苏轼21岁,苏辙17岁,两人尚未在四川眉州参加解试中举,也就是说还没有参加高考的资格。后来,可能因为苏轼参加省试四场考试有两场分别考了第一和第二,所以“升一甲”,从丙科第五甲升到乙科第四甲,赐进士出身。

大文豪苏东坡的”高考“成绩,诗赋居然不及格

文:李巍元(读史专栏作者)

高考季,蹭热点的特别多,拿名人蹭热点更是常见。这不,苏东坡再次被开涮,什么苏东坡写高考作文啦,苏东坡是当年高考第二名(也就是榜眼)啦等等。

那么,人人都爱的苏东坡在宋朝参加高(科)考(举)考得如何?真像传说中的是状元才榜眼命么?

作为一位历史名人,东坡先生在文学、政治、为人和美食等方面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美谈,宋代和后世记述颇丰,在《宋会要辑稿》中,就有关于东坡先生”高考“经历的相关史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考得怎么样。

嘉祐二年五月四日,以新及第进士第一人章衡为将作监丞,第二人窦卞、第三人罗恺并为大理评事、通判诸州,第四人郑雍、第五人朱初平并为两使幕职官,第六人以下及《九经》及第,并为初等幕职,第二甲为试衔大县薄尉;第三、第四等试衔判司薄尉;第五甲及诸科同出身,并守选。

这是高考阅卷结束后,当时的国家高招办——尚书省礼部发布的考务信息,包括了苏轼那届高考的考试排名、进士及第和官职授予情况。但是,怎么找不到我轼的名字呢?他不是榜眼吗?作为一名东坡粉,我接受不了啊。要知道,榜眼的说法可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写在墓志铭里的啊!

弟弟苏辙在为哥哥写的墓志铭《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关于苏轼参加”高考“的部分如下:

阅卷时,主考官欧阳修以为“论”那一场考试能给第一的试卷是自己门生曾巩的。为了避嫌,给了第二名。成绩发布以后,结果发现是苏轼的。下一场帖经、墨义考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拿了第一名。殿试中乙科。

我轼真是棒棒哒。不过,一个很大的疑问是,弟弟为哥哥写的墓志铭里,为什么只提到了排名第二和第一的两场考试,要知道当时是要考四场的,相当于现在的语数外等等多科目,其中两科苏轼分别考了第一和第二,但高考是要看总分的啊,那么,他其余两场考试考得如何?四场考试总成绩如何?“殿试中乙科”是我轼的高考最终排位吗?

咱们还是回到这场考试之初,看看当时的高考到底是咋样的。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正在家里收看邸报的四川眉山人苏洵,得知朝廷将于1057年(嘉祐二年)春天在都城开封,举办全国统一高考。

大文豪苏东坡的”高考“成绩,诗赋居然不及格

大文豪苏东坡的”高考“成绩,诗赋居然不及格

因”祯“和”蒸“同音,犯忌讳,所以”蒸饼“改成了”炊饼“。图源:《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中原音韵・上卷》第80页

苏洵把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叫来,决定尽快动身去开封。

离考试还有一年,怎么就着急忙慌地上路了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要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

那个年代,普通考生参加高考的程序是先在户籍地参加解试(也叫州试、秋闱、秋试)(高考预备考试)获得举人身份,同时也获得参加高考的资格。

接下来,全国拥有举人身份的考生集中在首都开封一起参加省试(也称春试,明清亦称会试)(高考初试),不是省级考试,也不是哪个省的考试,而是在尚书省考试。

胜出者才能继续参加殿试(又称廷试、亲试或御试)(高考复试),和皇上面对面,接受皇上的X光照射,有无真才实学立马现形。

大文豪苏东坡的”高考“成绩,诗赋居然不及格

范进参加多年解试后,终于喜中举人,导致疯癫。图源:《范进中举》连环画(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父子三人出发时,苏轼21岁,苏辙17岁,两人尚未在四川眉州参加解试中举,也就是说还没有参加高考的资格。怎么办?于是苏洵就托熟人益州知州(成都市市长)张方平,给在开封身居高位的好朋友欧阳修写信,请欧阳修特事特办,允许苏轼苏辙在开封府参加解试。

这件事后来办得很顺利,他们很轻易地成了高考移民。现在应该不会有人想着往河南高考移民了。河南高考人数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碾压智商啊。

还需要指出的是,这时苏洵已经48岁,要和儿子一起参加全国高考。

大文豪苏东坡的”高考“成绩,诗赋居然不及格

1056年秋,苏轼和苏辙一起在开封府参加解试,考题是“两论”、“一策”。两人双双中举,拿下参加高考初试资格,顺利晋级。

1057年正月,当开封城的老百姓还在欢度春节打着饱嗝的时候,省试(高考初试)就开始了。这次,父子三人一起上考场。考试总共分为四场,苏轼考情如下:

第1场,策。苏轼写作《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修废官举逸民》、《天子六军之制》、《休兵久矣而国益困》、《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成绩不详。

第2场,论。苏轼写作《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主考官欧阳修给了第二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考试中,苏轼虚构了“天下人畏惧皋陶的执法严厉,而信服于尧的宽宏大量”这一论据,后世虽传为美谈,实际上却是拿着虚假论据在证明某一正确的观点,以伪证实,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第3场,诗赋。苏轼写作《丰年有高廪》。不合格。

对,你没看错。诗赋方面,苏轼居然没考及格,太出人意外了。

叶梦得《石林燕语》载:……(欧阳修)往取其赋,则已为他考官所落矣。(落:黜落,旧指科场除名落第,落榜。)

翻译成白话就是,(欧阳修)去找(苏轼)的赋,结果发现已经被其他考官判了不合格。

第4场,帖经、墨义。苏轼写作《春秋》对义。第一名。

虽然诗赋不及格,但庆幸的是,这次高考做了变革,采取总分制录取,有利于总体优异的苏轼。

在过去,采取的是逐场淘汰的方法,也就是说,苏轼因为第三场考诗赋不合格,就无缘后面的考试了。只能说,天佑我轼,虽然在最擅长的诗赋中跌倒了,但整体却没啥事。

这次省试(高考初试),李实获得了四场考试综合考评第一名。苏轼、苏辙综合考评合格,一起拿到了殿试的入场券。此场考试胜出的373人,和另外的15个拥有直通名额的人一起进入殿试。

1057年三月初五,殿试(高考复试)举行。皇上赵祯亲自监考、巡考。考试内容如下:

民监赋(三月五日)、鸾刀诗(三月五日)、重巽命论(三月五日)、斋居决事诗(三月七日)、乾坤示人易简论(三月七日)。

考试结束,入围该场考试的388人全部被录取。这真是一个喜闻乐见喜大普奔的结果,淘汰率为0。要知道,过去30年的殿试,淘汰率在25%-40%,也就是3成左右。

我轼真是上天眷顾啊,因为这次殿试他的成绩也不好,属于最后一列!

大文豪苏东坡的”高考“成绩,诗赋居然不及格

宋代殿试应试人数及取士情况表(部分)。图源:南昌大学硕士论文《宋代殿试研究》第18页

殿试结果,共分为甲科(第一甲)、乙科(第二、三、四甲)和丙科(第五甲)。

苏轼、苏辙的成绩最初都排在丙科,即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大文豪苏东坡的”高考“成绩,诗赋居然不及格

后来,可能因为苏轼参加省试四场考试有两场分别考了第一和第二,所以“升一甲”,从丙科第五甲升到乙科第四甲,赐进士出身。这里,刚好吻合了墓志铭中的记载——殿试中乙科。

大文豪苏东坡的”高考“成绩,诗赋居然不及格

苏轼殿试名次。图源:《东坡纪年录》

据记载,388名参加殿试的考生,赐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共262人,同进士出身126人。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位次梳理:

甲科(第一甲),排名1-3名,共3人;

乙科(第二、三、四甲),排名4-261名,共259人;

丙科(第五甲),排名262-388名,共126人。

大文豪苏东坡的”高考“成绩,诗赋居然不及格

苏轼最初排在丙科,第五甲,位列同进士出身的126人中,排名在262名-388名之间。后来升到了乙科,第四甲。

乙科(第二、三、四甲)的排名是第4名到第261名。如果将这三甲每一甲人数视为等同的话,每一甲约有86人。乙科第二甲就是第4到90名,乙科第三甲就是第91名到177名,苏轼所在的乙科第四甲就是178名到261名,更具体的名次就无法考据了。

如果大家不介意的话,在第四甲178名到261名中取个平均数,就是220名。苏轼在388人中的排位大概是220名,这是个中等靠下的排位。而实际上,因为是从丙科升上来的,所以是第261名左右的可能性更大。

尽管后世把我轼的才华吹上了天,并且讹传我轼曾经是第二名榜眼。但是,1000年前,我轼在首都开封看榜的时候,估计心不止凉了半截吧。长长的金榜,仔细地搜寻到后半部分位置时,才找到自己的名字。

满腹诗书的豪气、出蜀科举的霸气,初到开封的傲气,在放榜时都成了泄气吧。或者,我们能不能这样想,这个就是我轼真正的水平,他对自己凭自身实力排位乙科第四甲已经非常满意,毫无失落感可言。

刚刚考完,还没有授予官职,母亲就去世了。苏轼苏辙回到四川眉山为母居丧,丁忧三年(实际上每九个月算一年)。丁忧期满,返回开封。

1059年,两兄弟被授予初等官职。但他们都没有赴任,而是准备参加两年后,也就是1061年的制科考试。

宋代的年轻人依赖科举进入仕途,上岸以后想晋升得快,那就要参加制科考试。苏轼苏辙深谙此理。

两人参加的制科考试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成绩分五等,第一、二等标准极高,没有人能够达到。苏轼入三等、苏辙入四等。

整个宋朝从960年建国到1279年亡国,共历319年,仅有吴育、苏轼、范百禄和孔文仲四人入过三等。

从这个角度说,我轼博闻强记、才华横溢、纵横捭阖、名闻天下才算合情合理。宋仁宗都忍不住发朋友圈炫耀,自己选拔到了优秀人才。

大文豪苏东坡的”高考“成绩,诗赋居然不及格

而此时,距离苏轼从四川来开封参加高考,已经过去5年了。同届排名在他之前的那些人的孩子,都该会打酱油了吧。

当然,苏东坡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陷入党争,余生在贬谪中度过,颠沛流离却又洒脱风流,进而为后世传颂,是后话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