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假設當初李亨沒有和玄宗皇帝分道揚鑣,而是選擇和唐玄宗一起進入蜀地,那麼,唐朝歷史很可能走向另一個方向,那就是唐朝朝廷沒能及時組織力量抵禦安祿山,而安祿山佔據長安以後,逐漸招降除了巴蜀以外的其餘地方勢力,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而與此同時,太子李亨在部分大臣的擁戴下,和唐玄宗分道揚鑣,而後李亨前往靈武,在部分邊將、大臣支持下,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而後開始組織力量,抵抗安祿山叛軍。

一、靈武之變

唐玄宗在位末年,唐朝邊將安祿山在經過長達若干年的經營後,發動旨在推翻唐朝的軍事叛亂。而叛軍所到之處,幾乎都沒遭到唐朝政府軍隊的有效抵禦。而在安祿山大軍抵達洛陽之前,對於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唐玄宗一直沒有相信,甚至認爲是有人惡意中傷。

而當唐玄宗確認安祿山謀反以後,想組織武裝抵抗,也已經晚了,安祿山大軍先是攻破洛陽,緊接着攻破潼關,兵鋒直指長安。

唐玄宗沒了主意,急忙帶着一羣大臣逃到四川,至於到了四川以後何去何從,唐玄宗心裏也沒有計劃。

而與此同時,太子李亨在部分大臣的擁戴下,和唐玄宗分道揚鑣,而後李亨前往靈武,在部分邊將、大臣支持下,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而後開始組織力量,抵抗安祿山叛軍。

而攻破長安的安祿山大軍,軍隊銳氣也遠非起兵之初可以相比,逐漸的,安祿山開始出現頹敗狀況。

二、假設歷史

而假設當初李亨沒有和玄宗皇帝分道揚鑣,而是選擇和唐玄宗一起進入蜀地,那麼,唐朝歷史很可能走向另一個方向,那就是唐朝朝廷沒能及時組織力量抵禦安祿山,而安祿山佔據長安以後,逐漸招降除了巴蜀以外的其餘地方勢力,從而建立一個新的政權。

而唐玄宗則充其量能在巴蜀維持其小朝廷,唐朝淪爲割據政權,最終,在未來的某一天,被來自中原的王朝消滅。

三、結語

靈武之變在歷史上,只是一個偶然,只是李亨的一念之差,但是,偏偏李亨的一念之差,直接影響了唐朝歷史的走向,讓唐朝至少在名義上以大一統的狀態,繼續延續了上百年的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