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在鎮平縣石佛寺鎮仝家嶺黨羣服務中心,該村的蘇克東正在給參加公益崗位的村民安排當天清掃的任務,簡短的分工後,脫貧戶蘇克東笑呵呵地和大家一起拿着工具投入到工作中了。

鎮平縣石佛寺鎮脫貧戶蘇克東的“三個願望”

今年36歲的蘇克東,在仝家嶺村裏可是個“名人”,養了13頭牛增加了收入,加盟“村淘”方便了鄉親,熱心村裏公益的他被列爲村後備幹部。

蘇克東的父親患腦梗偏癱多年後去世,母親患有嚴重的類風溼、高血壓和心臟病,基本喪失勞動力。兩個孩子一個上小學一個上初中,蘇克冬也患有類風溼,全家僅靠妻子蘇紅雲打零工和種的三畝地生活,鉅額的醫療費用使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難以爲繼”。

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天生樂觀的蘇克東並沒有放棄,幫扶幹部更沒有忘記。2016年經過自我申請、組織評定、公示等程序,蘇克東一家被納入貧困戶。“看不起病、喫不起藥”是蘇克東家脫貧的“攔路虎”,母親常年高額的住院費用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不小壓力,健康扶貧的六道防線給他們帶來了希望,住院費用大大降低、慢性病居家用藥卡每月可定時領藥,這讓蘇克東一家輕鬆了不少。

鎮平縣石佛寺鎮脫貧戶蘇克東的“三個願望”

要想真脫貧,必須靠產業。縣委辦派駐仝家嶺村的第一書記魏冉,多次到蘇克東家裏商量如何通過發展產業,增收脫貧。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瞭解,魏冉跟派駐單位領導彙報並徵得蘇克東同意後,2016年秋,蘇克東藉助金融扶貧政策,申請了五萬元的小額貸款,自己從親戚朋友那湊了八萬元,建起了牛棚,先後購買了十頭牛,就這樣生意“開張了”。

爲了節省養殖費用,不論春夏秋冬,每天早上四點多,蘇克東摸着黑到鎮上拉些豆腐渣回來,每年秋收後,散在田地裏的苞谷稈他都會去收集好拉回來當做飼料。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和精心飼養,辛苦的奮鬥付出終於換來了令人欣喜的回報,第二年四頭母牛先後各產下一隻牛仔,蘇克冬高興地逢人就說:“感謝黨,感謝村幹部和幫扶人,脫貧政策終於讓我再一次看見了生活的希望”。

蘇克東通過辛勤勞動“發了財”,這下很多鄉親都“眼紅”了,但他並沒有忘記村裏的貧困鄉親,他把自己的養牛祕籍在村裏“講習所”毫無保留的分享給村民們,同村的貧困戶呂國玉、趙子傑也坐不住了,紛紛跑到蘇克東家“取經”,蘇克東對他們的求助很是熱情,把自己的養殖心得毫無保留的分享給他們。同村50多歲的梁國新原本是在外養豬,隨着年齡的增加,從外面回來發展,在蘇克東的幫助下也“改了專業”,養了6頭牛,老梁的日子在辛勤的勞作下過的有滋有味。收入增加了,生活中也多了幾分“牛氣”,鄉親們的精氣神也更加足了。

鎮平縣石佛寺鎮脫貧戶蘇克東的“三個願望”

喜歡上網的蘇克東看到村裏大部分老年人充話費、交電費、購買一些生活用品要去鎮上或者縣城很不方便,於是,2017年春,他申請把村淘建在自己家裏,充話費、交電費、買衣服這些常規業務,給鄉親們帶來諸多便利,也通過一個小小的電腦屏幕讓大家瞭解到外邊的世界。

2017年8月蘇克東主動向鎮村申請脫貧,經過民主評議和駐村工作隊及脫貧責任組的入戶覈實後,向蘇克冬頒發了脫貧光榮證。脫貧後的蘇克冬,幹勁更足了。因爲他相信只有踏實肯幹才能過上幸福日子。除了養牛、村淘,帶領公益崗位人員打掃衛生、清理垃圾外,蘇克東還主動承擔了村內信息員、脫貧政策宣傳員等工作,慢慢的他被大家認可了,在經村兩委商議後,決定將蘇克冬納入了村後備幹部人選。

“把養牛事業規模再擴大一些,讓村裏的人過來打工;把村裏‘軟籽石榴’、土雞蛋這些寶貝藉助網絡賣個好價錢;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爭取早日成爲一名共產黨員”。好日子都是幹出來的,蘇克東一直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說起今後的生活,蘇克東靦腆的笑了,目光中帶着對追求幸福生活的篤定。

(來源:中原經濟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