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作爲晚清中興大臣,在清朝歷史上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人物,對於李鴻章的評價,後世評價貶多於褒。但李鴻章作爲晚清重臣,在晚清中能人皆去世的情況下,也只有李鴻章能用了。但此人軟骨頭太多,不給清朝出謀如何應對洋人,卻總代表清朝簽訂賣國條約。被後人所唾棄。

關於李鴻章的一些政事,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作以介紹。但李鴻章的一些私事卻很少有人知道。李鴻章一生有四個老婆,不過雖然夫人不少,但李鴻章一直到四十歲竟然無子嗣。這在古代民間來說,一生可能就沒有孩子了。按照民間傳統,“無後爲大”,李鴻章就收養了一個兒子,此兒子是他六弟李昭慶的小兒子李經方,示爲嫡子,將來李鴻章的家業就由李經方繼承了。但三年後,李鴻章與夫人趙氏生下兒子李經述,1876年,李鴻章與側室莫氏又生下兒子李經邁。沒想到收養了兒子後,李鴻章生育能力增強。但李鴻章有了親生兒子,如何對待他的養子李經方呢?

視如已出

李鴻章生下親兒子後,並未取消養子李經方的嫡子身份,而是宣佈繼續以李經方爲嫡長子。畢竟是親弟弟家孩子,自己即使有了親兒子,過繼過來就不能送回去了。因此李鴻章對待這個養子也如親兒子一般,從小就對他重點培養,還請名師親自爲其授課,並聘請了英、法、俄三種語言老師來培養李經方。這種培養方式,即使放在現在也是高規格了。

在李鴻章的培養下,李經方精通五門語言,特別是英語,受到朱靜山的特別教育,尤其精通。後來李鴻章的二兒子李經述長大後,也跟着李經方一起學習。不久李經方參加科舉考試,考上舉人,他放棄到外省候補的機會,跟着李鴻章工作,爲李鴻章處理一些外交事宜。實踐證明這也是一條快捷升遷之路,比普通舉人等候補缺要強之百倍。

李鴻章作爲晚清大臣,也是晚清的一名外交家,他帶兒子李經方參與外交的事,很明顯就是將來接他的班,繼續爲大清搞外交工作。在當時來說,清朝外交沒人願幹,很多人都願當個洋務官,但外交官卻是與皇室最近的人,李鴻章當然看得清楚。

李鴻章對養子要求極嚴,既然確立李經方爲長子地位,李鴻章當然要在兒子發展上想辦法。

但李經方的一生始終活在李鴻章的世界裏,雖然長大後經常爲李鴻章出謀劃策,但更多還是按照李鴻章的主意行事。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李鴻章的幕僚就勸李鴻章擁兵自立,奪取漢室江山。李經方也有這種想法,他多次與李鴻章祕密建議此事,因此,八國聯軍之後就有“李公子膽子比天大”的說法。

但對擁兵自立的想法,李鴻章沒同意,李鴻章依然按自己的打法爲清朝效力。對於李鴻章求穩的心態,李經方也沒辦法。之後李經方對清朝就失去了信心。

清朝再次啓用李鴻章時,要求其進京與外國人談判。此時李經方被李鴻章留在上海,與俄國專使談判。李鴻章想借助俄國力量制約其他國家。李經方作爲李鴻章代表,建議俄國使節賄賂李蓮英,讓慈禧返京。但李經方的建議遭到了沙俄的拒絕。此後李經方再無用武之地。

替父背禍

從李經方的一生來看,他始終聽李鴻章的話,而自己空有一身才華沒有用武之地。李鴻章把兒子帶到外交路上,沒給李經方的施展才華的機會。他用自己的思想捆住李經方。馬關議和時,面對伊藤博文的咄咄逼人的架勢,李經方想據理力爭,但被李鴻章制止了。李經方很不情願,他想幹擾李鴻章的的思路,於是讓隨員把各自的建議寫成紙條提供給李鴻章,這些建議都讓李鴻章與日本談時要運用策略,不要退讓。但李鴻章最後一條未採用。

李經方曾在甲午之戰前在日本做過三年公使,對日本情況瞭解,也與日方官員熟悉,他對於如何與日本週旋有自己的策略。但李鴻章根本沒聽他的,最終的結果就是在“割臺”上畫押。馬關簽約回來後,全國民衆憤怒了,矛頭直指李氏父子,此時“割臺”事還未全部完成,臺灣還需要畫押,而李鴻章由於受傷無法前去,於是就落在李經方的頭上。據資料記載,李鴻章也不想讓兒子去,推說李經方有病,但朝廷不願意,光緒帝下令“李鴻章不得推脫!”最終李經方畫押割臺,替父親背了禍。

晚年淒涼

辛亥革命爆發後,李經方當清官的生活就結束了。民國初年他在上海,後被兒子李國烋逼到大連。但在大連日租界他能保持晚節,拒不爲日本服務。對溥儀的滿洲國也不去朝拜。

李經方後期基本就是養老了,對天下出現的大事從不參與,張勳復辟時,很多清朝大臣去附合,李經方也不去湊熱鬧。1934年,李經方在大連逝世。

雖然李鴻章把養子李經方確立爲嫡長子,還帶兒子進入外交工作。李經方也因爲李鴻章關係而成爲朝廷命官,按理說,養父對自己也夠意思了。但李經方始終沒有施展抱負,一直充當的是李鴻章的助手。既沒有像父輩上戰場殺敵立功,也沒有撈到一個肥缺。只是跟在父親身後做令人罵的外交工作。因此李經方一生鬱鬱寡歡。

李經方也想把事做好,可是李鴻章剛愎自用誰都不聽。至此才落下一個賣國的臭名。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