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清朝皇室,皇帝對漢文老師特別重視,其地位排在滿文老師之前。清朝的上書房專門設有總師傅統領皇子的學習教育,按照皇子年齡分成不同班級進行授課,而且授課的老師由滿文老師和漢文老師充當,他們都是當朝的大學士,是一步步靠科舉考試考上來的精英,比鄉間私塾先生學識要高。

清朝爲何重視漢文老師?雍正給的權力,連和珅見了帝師都害怕

尊師重教是我國優良傳統,在古代老師如父,教學甚嚴,這也是很多學子們通往科舉殿堂的出路。在我們印象中,古代皇室的皇子們很瀟灑,可以不用像民間那樣受老師管教。其實古代皇室也非常重視教育,有的皇帝對皇子要求甚嚴,比如唐朝的李世民就請朝中有能力的大臣教其兒子李承乾,要求大臣每天都要彙報李承乾的學習情況,後來李承乾被老師逼的想殺老師。同樣在清朝皇室也是一個很重視教育的王朝。都說清朝皇帝個個都很敬業,這與老師教育有關。在清朝皇室,皇帝對漢文老師特別重視,其地位排在滿文老師之前。

皇子並不清閒

在後人眼裏,出身皇家,一定是富貴一生,喫香的喝辣的,還有佳麗陪伴。其實在清朝,皇帝的兒子活得很累,因爲皇帝對皇子的學習教育很重視,皇子到六歲,必須送到上書房上課學習。比現在幼兒園累多了。

清朝的上書房專門設有總師傅統領皇子的學習教育,按照皇子年齡分成不同班級進行授課,而且授課的老師由滿文老師和漢文老師充當,他們都是當朝的大學士,是一步步靠科舉考試考上來的精英,比鄉間私塾先生學識要高。

所有老師都由總師傅統領,但總師傅每天並不一定都來上書房,而是由這些老師們輪流值班。除非遇到重要事情,總師傅纔來上書房處理。

皇子學習要比現在累,因他們要同時修兩門課程,一門就是滿文,主要由滿文老師教授,滿文老師叫“諳達”,所謂諳達只是滿族對老師的一尊稱,內諳達負責教滿文,外諳達則負責教授騎射,這是遊牧民族特有技能。據《嘯亭續錄·諳達》載:“凡皇子六齡入學時,遴選八旗武員弓馬、國語嫺熟者數人,更番入衛,教授皇子騎射,名曰‘諳達’,體制稍殺於師傅,蓋古保氏之責。”

漢文老師主要教授四書五經,這是清朝入關後漢化的一個必須的課程。像清朝歷史上有名康熙、雍正、乾隆等漢文水平很高,這與漢文老師教育分不開的。

上書房的課程安排很緊,從凌晨3:00開始到書房進行早讀,凌晨五點開始上課,上午都是漢文和滿文學習。下午皇子們則要學習騎射箭術。這種課程安排一年不變,無論春夏秋冬,即使皇子結婚或者受封,每天的學習不能耽誤。皇子們一年只能休息五天,其他時間都用於學習。可見清朝皇子比現在學生要累多了。

漢文老師地位高

皇子也要按照尊師重教的禮儀對待老師,每天皇子來上課,皇子要給老師作揖禮,而老師只用捧手禮,不必按照皇家禮儀行磕頭禮。清朝對老師的尊重值得稱讚。

在後人眼裏,清朝滿人地位高於漢人,如果照這樣推理的話,皇子的滿文老師地位就高於漢文老師地位。其實在上書房裏漢文老師的地位要高於滿蒙老師,漢文老師坐着講課,滿蒙老師只能站着授課。

據《聽雨叢談》記載了漢人老師地位高的情節:“皇子沖齡入學讀書,與師傅共席向坐,師傅讀一句,皇子照讀一句,……再讀百遍,又與前四日生書共讀百遍。”

爲什麼漢文老師比滿文或者蒙文老師地位高呢?這應該得益於雍正皇帝時的一個規定。

清朝入關前滿人與漢人地位是有區別,入關之初也有嚴格的等級之分,滿人地位遠遠高於漢人,而且對於漢人讀書學習那一套也不太重視。後來順治皇帝實施漢化後,到了康熙皇帝時纔對漢文教育高度重視。因爲康熙明白,作爲遊牧部族要想統治中國,就必然要深度漢化,融於中原傳統文化中。因此,康熙大量啓用漢官,並加大漢文教育,併到曲阜孔廟祭典孔子,向孔子行三跪九叩的大禮,才使漢人地位有所提高。

雍正皇帝也是一個漢文水平極高的皇帝,他繼位後,對漢人漢文極爲重視。因爲雍正熟讀歷史,他知道只有重視漢文教育,才能確保王朝長治久安。因此雍正皇帝下旨,皇子教育必須請漢文老師,皇子要尊重漢文老師,而且漢文老師可以以漢禮坐着講課,不必站着。

由於漢文老師與皇子們朝夕相處,因此皇子與老師之間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這種師生情比民間私塾老師與學生情感要深厚。因爲漢文老師對待皇子不可能要私塾先生那樣極其嚴厲,而且每名皇子都有當皇帝可能性,感情處好了,對老師仕途都有好處。

乾隆皇帝也是漢文通,他曾寫過上萬首詩,因此乾隆繼位後繼續沿用雍正皇帝尊師重教的傳統。乾隆皇帝爲嘉親王顒琰請的老師就是有名的大家朱珪,朱珪在教授顒琰10多年,兩人建立極深厚的感情。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病逝,顒琰繼位也就是嘉慶皇帝,他把老師朱珪從安徽巡撫位置上調到京城,當時和珅見朱珪入朝,就知道自己命不保了。因爲朱珪對和珅最爲痛恨。

據史料記載,朱珪進京後,嘉慶皇帝見到老師哭了起來,足以看出當時朱珪與嘉慶建立的感情有多深。朱珪在朝中成爲嘉慶皇帝初期治理國家的重要幫手,嘉慶皇帝對朱珪奏議很重視。1806年朱珪病逝,嘉慶皇帝親自到老家中弔唁。據說朱珪大門窄,嘉慶皇帝的轎子進不去,嘉慶步行進入,向老師祭典,並賜朱珪諡號“文正”。可以說朱珪成爲高規格漢人老師。

可當“免死牌”

漢人老師的地位提高,受到歷屆清朝皇帝重視。甚至漢人老師的身份,可以當“免死牌”。同治皇帝的老師叫翁心存,此人還當過上書房總師傅。翁心存與同治皇帝也同樣建立一種師生感情。

翁心存作爲帝師,地位很高,家族顯赫,其兒子翁同書也成爲清朝官員。翁心存做過上書房總師傅,是同治皇帝的老師。後來,翁心存的兒子翁同書在鎮守壽州城時,因與苗沛霖產生矛盾,被苗雨霖圍困壽州城。翁同書早先雖然破過幾座太平軍城池,但終久還是讀書人,遇到苗沛霖這樣的鄉軍竟然無能爲力。

在苗軍重重包圍之下,翁同書的毅志力終於崩潰,殺了愛將徐立壯,逼孫家泰自殺,本想安撫住苗沛霖,翁同書沒想到,苗沛霖繼續攻城,最後城破,苗沛霖被俘。翁同書又按照苗沛霖的意思,給朝廷寫信爲苗沛霖講情。後來苗沛霖再次反清,被僧格林沁滅掉後。曾國藩上書彈劾翁同書,認爲翁同書守城不當,而且有通敵嫌疑。

後來皇帝與大臣審議後,判翁同書“斬監候”,命快保不住了。但後來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認爲翁同書是翁心存的兒子,雖然有過錯,但翁心存畢竟是同治皇帝的老師,以師生情誼,將翁同書改爲充軍發配新疆,這才使翁同書逃過殺頭。可見給皇帝當老師,好處很多,關鍵時還可以充當“免死牌”。和珅對於帝師當然害怕,關鍵是和珅還打壓過朱珪。因此乾隆一死,和珅命肯定保不住了。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