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爲人知的甲辰三暗殺案,其中兩起即由愛國協會“發縱指使”。1904年夏,練兵處襄辦大臣鐵良鐵良南下的消息傳開後,這位滿人中的能臣立刻成爲革命黨“千人所指之共同狩獵物”。章士釗、萬福華等人策劃,乘鐵良於南京下關碼頭下船時,由華興會會員易本羲伏擊狙殺。但事機不密,被同情革命的兩江總督李興銳之孫李茂楨知察,李極力勸阻,刺殺鐵良事流產。11月,萬福華、章士釗、劉師培等在上海組織截殺前廣西巡撫王之春的行動。王因主張出賣利權以聯俄,深爲國人痛恨。此次刺殺因萬福華射術不精而功虧一簣,萬隨即被捕下獄,革命黨人上海暗殺機關受到破壞,章士釗、黃興等一大批革命黨人受牽連入獄,楊毓麟逃亡日本。此案的發生及審訊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不僅擴大了革命黨人的影響,“更倡導了長江下游對於滿清亡國君臣直接行動的先聲,激發了一般革命青年殺身成仁的志氣”。

章士釗

甲辰三暗殺案中另外一起,爲科學補習所成員王漢、胡瑛襲殺鐵良,最終同樣未能奏功,抱定殺身成仁信念的王漢投井自盡。

胡瑛

吳樾炸五大臣案是軍國民教育會策劃的影響最大的暗殺事件。謀刺王之春失敗後,楊毓麟對暗殺活動有所反思,認爲“發難邊區不如襲取首都收效之速”,於是潛至北京,組織軍國民教育會北方暗殺團,成員有吳樾、馬鴻亮、楊積厚諸人,從事“中央革命”。受無政府主義影響至深的吳樾,特別崇拜炸彈的威力,相信“予死後,化一我而爲千萬我,前者僕後者起,不殺不休,不盡不止”。楊毓麟、吳樾本“念念在殺鐵良”,以完成前人未竟之志,但1905年7月清廷宣佈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後,他們“深恐立憲告成,益不利於漢族”,決定變更計劃,謀炸五大臣。9月24日,懷抱炸彈的吳樾在北京正陽門車站登上五大臣專列,但楊毓麟研製的新式炸彈並不穩定,火車震動,炸彈自爆,吳樾當場被炸死,僅炸傷載澤、紹英二人。此次刺殺雖未能阻止五大臣出洋,但深入敵陣心臟區域的殺身成仁之舉,不但使清吏“狼奔鼠竄,魄散魂飛,知炸彈爲不可侮之利器矣”,從而造成了有力的心理震懾,而且益使革命黨人的英雄形象彰彰在人耳目,有效地推揚助長了暗殺之風的形成。

吳樾

1900年惠州起義失敗,興中會元氣大傷,在此後很長時間內革命黨人無力組織軍事起義,暗殺幾乎成爲對抗清廷的唯一激烈方式,從這樣的角度觀察,暗殺對於國內革命風氣的形成,革命運動的持續推進,其意義或許不可低估。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第1卷》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