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这个规矩也不是一个人决定的,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但在制作开国大印时,张樾丞却没按规矩办事,而是在收尾时自作主张,在国印底部的四角留了4个细小的圆柱形的凸起,这样很显然他就无法留印样了。1949年6月,张樾丞接受了制作开国大印的任务,之后他立即着手准备了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字体的印样,最后被采纳的是宋体字。

“开国大印”由他制作,收尾时他留了一手,同行:大写的服!

自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开国印玺,这是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新中国在建国伊始,也专门制作了一枚“开国大印”。由于这枚大印的制作者十分低调,事后从不向人炫耀,以至于大家对镌刻国印之事知之甚少,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的产生,就是在十多年后,关于开国大印的文章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今天我们就讲一件这位神秘的刻印者。

“开国大印”由他制作,收尾时他留了一手,同行:大写的服

此人就是张樾丞,河北邢台人,生于1883年,自幼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私塾。虽然文化不高,但在书法上却很有天分,能写一手漂亮字。1895年,这一年张樾丞14岁,他来到了北京谋生,在一家琉璃厂刻字铺当学徒。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学再也无法自拔,酷爱书法的张樾丞朝夕揣摩,就这样一天天量变终于发生质变,仅用了4年,他就正式出师。

“开国大印”由他制作,收尾时他留了一手,同行:大写的服

18岁这年,张樾丞创业开办了同古堂,以制作、出售铜墨盒为主业,兼营治印和古董买卖,他的刻铜技艺很快受到了欢迎,曾为梁启超镌刻了一枚“龙飞虎卧”,因此一举成名,后来还为溥仪制作了“宣统御笔”等8枚印,从此声名鹊起。伴随着名气的增大,民国时期,不少大人物来找他刻印,如段祺瑞、吴佩孚、曹汝霖等等,此时的张樾丞俨然已是镌刻界的泰斗。

“开国大印”由他制作,收尾时他留了一手,同行:大写的服

1949年6月,张樾丞接受了制作开国大印的任务,之后他立即着手准备了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字体的印样,最后被采纳的是宋体字。字体定好后,接下来就是刻印工作了,在这一行有个老规矩,就是印章刻好后,要先在纸上印一个样儿,连印章带样品一同给客户带去,对方验货满意后,这才算是一桩完整的交易。

当然这个规矩也不是一个人决定的,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但在制作开国大印时,张樾丞却没按规矩办事,而是在收尾时自作主张,在国印底部的四角留了4个细小的圆柱形的凸起,这样很显然他就无法留印样了。在正式交付时,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将4个小凸起磨平,算是正式启封,往纸上一盖,领导很满意,开国大印就此完成。

“开国大印”由他制作,收尾时他留了一手,同行:大写的服

张樾丞违反行规自有他的道理,这开国大印不同于一般的印章,使用时涉及到的都是国家大事,如果他在交付前自己留下一个小样,谁知道私下里他有多少张小样呢?为避免引起猜疑,也为自己的信誉考虑,他特意留了一手,正是这一不起眼的细节处理,让在场所有人以及同行都佩服之至。大师不愧是大师,不仅技高一筹,还心思缜密!

如今这枚开国大印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已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