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然這個規矩也不是一個人決定的,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但在製作開國大印時,張樾丞卻沒按規矩辦事,而是在收尾時自作主張,在國印底部的四角留了4個細小的圓柱形的凸起,這樣很顯然他就無法留印樣了。1949年6月,張樾丞接受了製作開國大印的任務,之後他立即着手準備了隸、宋、漢篆、秦篆四種字體的印樣,最後被採納的是宋體字。

“開國大印”由他製作,收尾時他留了一手,同行:大寫的服!

自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開國印璽,這是一個國家權力的象徵,新中國在建國伊始,也專門製作了一枚“開國大印”。由於這枚大印的製作者十分低調,事後從不向人炫耀,以至於大家對鐫刻國印之事知之甚少,這也導致了一個問題的產生,就是在十多年後,關於開國大印的文章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今天我們就講一件這位神祕的刻印者。

“開國大印”由他製作,收尾時他留了一手,同行:大寫的服

此人就是張樾丞,河北邢臺人,生於1883年,自幼家境貧寒,只讀過幾年私塾。雖然文化不高,但在書法上卻很有天分,能寫一手漂亮字。1895年,這一年張樾丞14歲,他來到了北京謀生,在一家琉璃廠刻字鋪當學徒。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學再也無法自拔,酷愛書法的張樾丞朝夕揣摩,就這樣一天天量變終於發生質變,僅用了4年,他就正式出師。

“開國大印”由他製作,收尾時他留了一手,同行:大寫的服

18歲這年,張樾丞創業開辦了同古堂,以製作、出售銅墨盒爲主業,兼營治印和古董買賣,他的刻銅技藝很快受到了歡迎,曾爲梁啓超鐫刻了一枚“龍飛虎臥”,因此一舉成名,後來還爲溥儀制作了“宣統御筆”等8枚印,從此聲名鵲起。伴隨着名氣的增大,民國時期,不少大人物來找他刻印,如段祺瑞、吳佩孚、曹汝霖等等,此時的張樾丞儼然已是鐫刻界的泰斗。

“開國大印”由他製作,收尾時他留了一手,同行:大寫的服

1949年6月,張樾丞接受了製作開國大印的任務,之後他立即着手準備了隸、宋、漢篆、秦篆四種字體的印樣,最後被採納的是宋體字。字體定好後,接下來就是刻印工作了,在這一行有個老規矩,就是印章刻好後,要先在紙上印一個樣兒,連印章帶樣品一同給客戶帶去,對方驗貨滿意後,這纔算是一樁完整的交易。

當然這個規矩也不是一個人決定的,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但在製作開國大印時,張樾丞卻沒按規矩辦事,而是在收尾時自作主張,在國印底部的四角留了4個細小的圓柱形的凸起,這樣很顯然他就無法留印樣了。在正式交付時,他當着所有人的面將4個小凸起磨平,算是正式啓封,往紙上一蓋,領導很滿意,開國大印就此完成。

“開國大印”由他製作,收尾時他留了一手,同行:大寫的服

張樾丞違反行規自有他的道理,這開國大印不同於一般的印章,使用時涉及到的都是國家大事,如果他在交付前自己留下一個小樣,誰知道私下裏他有多少張小樣呢?爲避免引起猜疑,也爲自己的信譽考慮,他特意留了一手,正是這一不起眼的細節處理,讓在場所有人以及同行都佩服之至。大師不愧是大師,不僅技高一籌,還心思縝密!

如今這枚開國大印被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已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