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成功,我们每个人都会拼命努力。只是常常事与愿违,越努力越发觉目标太难实现。

  这是你不够努力吗?不是,你已经努力了。其实是你没看清楚人心,使得方向偏离,越努力越不出成果。就比如我们今天的三个故事:

  一、

  看过《鹿鼎记》的读者,肯定知道康熙皇帝小玄子在宫内擒获鳌拜的故事。

  那你知道,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我们就想一想,鳌拜杀了苏克萨哈,又和索尼敌对,逼得索尼乐不颠颠的把孙女嫁给小玄子。四个辅政大臣加上他们背后的那些旗营都站在他的背后,他依靠谁去造反?

  难道光凭他一个人吗?于是,这个被康熙御用文人吹捧得跟神仙一样的康熙大帝,就那么光辉灿烂载入《鹿鼎记》,传播了许多年。其实,你可以想下,这么说对谁最有好处?康熙皇帝。

  他如此英雄了得,怎么不让大家崇拜呢?

  说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是不错的,人心多样复杂,为了吹捧皇帝,美化得如神仙这种事都做出来了,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二、

  我们还听过一个故事,就是明朝大儒“方孝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大儒,非常忠诚。燕王朱棣攻打北京,建文帝跳入火海,大部分官员投降,他坚决不降。这也算了,不降的结果是,他还对燕王大声呵斥。

  燕王说:“你写降书,说明建文帝愿意把皇位给我。”

  方孝孺头一甩:“不行,你杀了我十族也不写。”

  燕王“呵呵”,当场命人捉拿方孝孺十族,全部凌迟处死。

  那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方孝孺虽是大儒,可他不是傻子。他决定自己一个人性命也就可以了,何必拖累十族人的性命。

  其实,你可以想下,这么说对谁最有好处?

  建文帝啊,树立方孝孺忠心为主的思想。历代大儒再一传播,大家都认为,说得对,杀我十族也要效忠皇帝。这种言论在不经意间,偷走了你的什么?独立思考能力。让你以为,这么做就是对的。

  三、

  其实,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因为他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为了让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甚至迷惑别人。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长,音竹两反。),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焊(音汗)”

  连通达四海,走遍七国,著书立传的孔夫子都对人性的险恶感到害怕,而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难。天还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呢,表面看上去一个个都好象很老实,但内心世界却包得严严实实,深藏不露,谁又能究其底里呢!”

  所以我们不知道,别人的言论是出于什么目的说给我们听,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别轻易相信,多问几次,这么做符不符合常规逻辑?比如方孝孺,他会不会拉着十族一起去死?鳌拜,他要造反干嘛不笼络苏克萨哈和索尼?

  四、

  但是,我们光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有看透人心的方法。《世说新语》中有一段句子可以帮助我们:一个君子肯定会尽量扩大自己的学问,去读书去旅游去努力工作,让自己知识渊博。但他对所见所闻的选择却非常谨慎,并不会轻易相信。所以,我们观察一个有智慧的君子,会看到:

  1、学问虽然渊博,行为却很忠厚质朴;

  2、眼睛看到五彩缤纷的花朵,却不会真正进入心中;

  3、听到甜言蜜语,也就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不能扰乱他的心神;

  4、把所有的财富堆在他面前也不能动摇他的志向。

  在这一原则下,他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要坚持的,保持自己的目标性,推进自己的事业,建立不朽的功勋。

  原文:云:故君子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目不婬炫耀之色,耳不乱阿谀之辞。虽利以齐鲁之富而志不移,设以松乔之寿而行不改,然后能一其道而定其操,致其事而立其功,观其道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