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霞客去北方各地考察,必然路过峄阳。徐霞客来邳州是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来邳州的主要目的是“峄山吊枯桐”,应该为峄阳吊孤桐。

史海钩沉:徐霞客为何专来邳州峄阳吊孤桐(作者:崔学法)

徐霞客来邳州是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来邳州的主要目的是“峄山吊枯桐”,应该为峄阳吊孤桐。峄阳孤桐是以制作琴瑟而闻名,曾经作为贡品进贡大禹。禹王根绝水患以后,心情大悦,以此琴奏乐,闻之犹如鹤唳凤鸣、莺歌燕舞、清脆悦耳,心情舒畅。峄阳孤桐从此成了乐坛的“千古绝唱”。可惜后来峄阳孤桐据说在一场通天大火中永远绝迹了。这只是传说,应该是由于峄阳孤桐制作乐器精美,被人们无限制地乱砍滥伐,暴殄天物,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终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孤桐绝迹了。四百年前的徐霞客就很悲伤,前来吊念枯(孤)桐的。

峄阳山(今距山)地处淮海平原邳州南部,邳州旧治附近,一马平川,一目千里,一座大山拔地而起,犹如大幕孤烟,冲霄而起。《尚书.禹贡》就有记载,是历来国公王侯、文臣武将、学者方士游玩、祭祀的地方。徐霞客去北方各地考察,必然路过峄阳。

而此山以北百余华里,山东枣庄市有个峄城区,原来叫峄县。乾隆二十六(1761)年重修《峄县志》的序言中写道:“峄因山得名,其见于经传也屡矣。”峄城南偏东十五里的天柱山,亦称“葛峄山”。但历史典籍上从来没有记载,仅仅凭《诗经.鲁颂.闷宫》云:“保有凫绎”就称天柱山为古代葛峄山实在不能令人信服,但毕竟还未叫峄阳山。无独有偶,枣庄市以北百余华里、孟子老家山东邹城东南十二公里处,又有一个被称为“岱南奇观”的峄山,《史记》称为邹峄山,凭借泰山山脉的优美自然风景,鬼斧神工,世间一绝。再加上邹城勤劳人民的保护和打造,已经成为世上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笔者劝有兴趣者不妨去游玩一遭。赞叹之余,不免有点叹息,《尚书.禹贡》上就有的地名,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竟然熟视无睹,从不提及。孟子也仅仅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称其为东山而不是峄山。邹城在峄县北,何阳之有?其实邹城东山直到元朝才有人称其为峄阳山。《三字经》作者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他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书。宋亡后(1276年),他在家乡隐居讲述经史二十年,才第一次把邹城的东山称为峄阳,亡国之臣,足不出户,难免把距山和东山混淆了。在此以前从无任何文人称此地为峄阳。不信,你看看蔡庄著《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华博物编辑出版):“葛峄山在江苏邳县南八十里(旧县政府邳城镇算起——笔者注),亦名峄阳山,俗名距山,以其与沂水相距也”。《尚书禹贡》载“峄阳孤桐”,《汉书.地理志》“东海郡下邳有葛峄山,在西,古文以为峄阳”,《路史》“颛顼修黄帝之政,采葛峄之铜铸鼎,以藏天下神主”,《清一统志》“禹贡孔疏以峄阳为葛峄,蔡传因之,其说本后汉书注,考宋儒以前,未有以邹峄为峄阳者,独王应麟诗传有是说,或非无见”。看来邹城东山绝非峄阳,最多称邹峄罢了。历史上与琴有关的都记录在下邳,如《史记》邹忌“以琴见齐威王”,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的,他“三月受相印,一年封于下邳”,到生产琴的地方去。师中是汉武帝时期,东海下邳地方的名琴手。在他的影响下,当地有不少人喜好弹琴,过了一百多年以后,刘向还在他的《别录》中写道:"至今邳俗犹多好琴"。天下峄阳山只能有一个,邳州巨山地处峄地(峄县)之南,叫峄阳无疑。《汉书.地理志》就有“东海郡下邳有葛峄山”之说。峄阳孤桐也不用争议了。徐霞客只有在邳州峄阳山(距山)才能吊孤桐。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对这个古今中外弛名的大地理学家想作更多的了解,下面就来谈谈徐霞客其人其事。

明末中国出了一位著名的旅游家、地理学家、旅游地理学家徐霞客,也就是《徐霞客游记》作者徐弘祖。由于明清之际战乱,由于篇幅散失,很多游记没有保留下来。如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邳州“峄山(峄阳即巨山)吊枯(孤)桐”。人们只能从《徐霞客游记》后部后来游记中发现蛛丝马迹,在他的朋友,家人的墓志铭和其它材料的记载,可以推知散失的部分。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祖上是江阴名门望族,曾祖徐洽官至鸿胪簿。祖父徐衍芳,曾任光禄丞。可是父亲徐有勉时家道开始没落,他为园自隐,居家治圃,或暇日带上三五家僮,来往苏杭之间,游山玩水。他厌恶达官贵人,不与官僚和乡里士绅来往。这种为人耿直和孤傲的性格,封建势力非常妒恨,所以常遭到欺压。徐有勉六十岁去世时,徐霞客已十八岁。父亲的性格和兴趣爱好,自然会对徐霞客产生影响。在明代,知识分子要做官,就要按照政府的规定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并参加考试,即所谓“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也得遵循政府规定的八股形式,超出规定的范围就不会被选取,也就是“落第”。因此,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走上了死读经书,硬作八股文的道路。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紧紧地束缚住,学术风气死气沉沉。徐霞客也曾参加过八股考试,但失败了。此后,他便决定不再走考试做官的道路,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这一抉择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着与当时流行的社会风习的决裂,是要有勇气和胆识的,而且还要承受一些守旧的人的讥笑和指责。徐霞客坚定地这样做了,他的家庭,特别是他的母亲有力地支持了他,她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哪能让儿子像篱笆中的鸡,车辕下的马,被困着呢?”母亲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她性格开朗,通情达理,勤劳持家,精于纺织。她织的布又细又好,织的丝绸,轻薄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她不顾年老体衰,承担一切家务,支持徐霞客去旅游。她亲自为儿子准备行装,做远游冠,以壮行色。她七十三岁那年,为了解除徐霞客旅行时对她的牵挂,特意叫徐霞客陪她游荆溪、句曲,一路上有意走在儿子的前面,以示身体健壮。徐霞客能够成才并作出贡献,正是这位伟大的母亲的支持,“孺人成之也”。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更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不难想像,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这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献身大自然的决心是如何之大,意志是何等坚强。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在湘江遇上强盗,就是跳水才脱险逃生的事,是发生在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他的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他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他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愈多,收获也就愈大。徐霞客艰苦卓绝的地理考察活动,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材料,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他认真地观察河水流经地带的地形情况,看到了水流对所经地带的侵蚀作用,并认识到在河岸凹处的侵蚀作用特别厉害。他还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对温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这一点也不过分。读他的游记,使人感到是一种自然与美的享受。大自然雨、雾、晴、晦的千变万化,山、水、树、岩的千姿百态,再现在徐霞客的笔端,仿佛使我们也随着徐霞客的足迹,跋涉奇峰峻岩、急流险滩,置身于祖国的壮丽山河之中,为之陶醉,为之骄傲,心中油然升起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