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霞客去北方各地考察,必然路過嶧陽。徐霞客來邳州是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來邳州的主要目的是“嶧山吊枯桐”,應該爲嶧陽吊孤桐。

史海鉤沉:徐霞客爲何專來邳州嶧陽吊孤桐(作者:崔學法)

徐霞客來邳州是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來邳州的主要目的是“嶧山吊枯桐”,應該爲嶧陽吊孤桐。嶧陽孤桐是以製作琴瑟而聞名,曾經作爲貢品進貢大禹。禹王根絕水患以後,心情大悅,以此琴奏樂,聞之猶如鶴唳鳳鳴、鶯歌燕舞、清脆悅耳,心情舒暢。嶧陽孤桐從此成了樂壇的“千古絕唱”。可惜後來嶧陽孤桐據說在一場通天大火中永遠絕跡了。這只是傳說,應該是由於嶧陽孤桐製作樂器精美,被人們無限制地亂砍濫伐,暴殄天物,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終於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孤桐絕跡了。四百年前的徐霞客就很悲傷,前來吊念枯(孤)桐的。

嶧陽山(今距山)地處淮海平原邳州南部,邳州舊治附近,一馬平川,一目千里,一座大山拔地而起,猶如大幕孤煙,沖霄而起。《尚書.禹貢》就有記載,是歷來國公王侯、文臣武將、學者方士遊玩、祭祀的地方。徐霞客去北方各地考察,必然路過嶧陽。

而此山以北百餘華里,山東棗莊市有個嶧城區,原來叫嶧縣。乾隆二十六(1761)年重修《嶧縣誌》的序言中寫道:“嶧因山得名,其見於經傳也屢矣。”嶧城南偏東十五里的天柱山,亦稱“葛嶧山”。但歷史典籍上從來沒有記載,僅僅憑《詩經.魯頌.悶宮》雲:“保有鳧繹”就稱天柱山爲古代葛嶧山實在不能令人信服,但畢竟還未叫嶧陽山。無獨有偶,棗莊市以北百餘華里、孟子老家山東鄒城東南十二公里處,又有一個被稱爲“岱南奇觀”的嶧山,《史記》稱爲鄒嶧山,憑藉泰山山脈的優美自然風景,鬼斧神工,世間一絕。再加上鄒城勤勞人民的保護和打造,已經成爲世上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筆者勸有興趣者不妨去遊玩一遭。讚歎之餘,不免有點嘆息,《尚書.禹貢》上就有的地名,孔子、孟子這樣的聖人竟然熟視無睹,從不提及。孟子也僅僅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稱其爲東山而不是嶧山。鄒城在嶧縣北,何陽之有?其實鄒城東山直到元朝纔有人稱其爲嶧陽山。《三字經》作者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居士,進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政治家。他祖籍河南開封,後遷居慶元府鄞縣(今浙江鄞縣),歷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書。宋亡後(1276年),他在家鄉隱居講述經史二十年,才第一次把鄒城的東山稱爲嶧陽,亡國之臣,足不出戶,難免把距山和東山混淆了。在此以前從無任何文人稱此地爲嶧陽。不信,你看看蔡莊著《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中華博物編輯出版):“葛嶧山在江蘇邳縣南八十里(舊縣政府邳城鎮算起——筆者注),亦名嶧陽山,俗名距山,以其與沂水相距也”。《尚書禹貢》載“嶧陽孤桐”,《漢書.地理志》“東海郡下邳有葛嶧山,在西,古文以爲嶧陽”,《路史》“顓頊修黃帝之政,采葛嶧之銅鑄鼎,以藏天下神主”,《清一統志》“禹貢孔疏以嶧陽爲葛嶧,蔡傳因之,其說本後漢書注,考宋儒以前,未有以鄒嶧爲嶧陽者,獨王應麟詩傳有是說,或非無見”。看來鄒城東山絕非嶧陽,最多稱鄒嶧罷了。歷史上與琴有關的都記錄在下邳,如《史記》鄒忌“以琴見齊威王”,受到了齊威王的重用的,他“三月受相印,一年封於下邳”,到生產琴的地方去。師中是漢武帝時期,東海下邳地方的名琴手。在他的影響下,當地有不少人喜好彈琴,過了一百多年以後,劉向還在他的《別錄》中寫道:"至今邳俗猶多好琴"。天下嶧陽山只能有一個,邳州巨山地處嶧地(嶧縣)之南,叫嶧陽無疑。《漢書.地理志》就有“東海郡下邳有葛嶧山”之說。嶧陽孤桐也不用爭議了。徐霞客只有在邳州嶧陽山(距山)才能吊孤桐。

說到這裏,大家一定會對這個古今中外弛名的大地理學家想作更多的瞭解,下面就來談談徐霞客其人其事。

明末中國出了一位著名的旅遊家、地理學家、旅遊地理學家徐霞客,也就是《徐霞客遊記》作者徐弘祖。由於明清之際戰亂,由於篇幅散失,很多遊記沒有保留下來。如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在邳州“嶧山(嶧陽即巨山)吊枯(孤)桐”。人們只能從《徐霞客遊記》後部後來遊記中發現蛛絲馬跡,在他的朋友,家人的墓誌銘和其它材料的記載,可以推知散失的部分。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人。祖上是江陰名門望族,曾祖徐洽官至鴻臚簿。祖父徐衍芳,曾任光祿丞。可是父親徐有勉時家道開始沒落,他爲園自隱,居家治圃,或暇日帶上三五家僮,來往蘇杭之間,遊山玩水。他厭惡達官貴人,不與官僚和鄉里士紳來往。這種爲人耿直和孤傲的性格,封建勢力非常妒恨,所以常遭到欺壓。徐有勉六十歲去世時,徐霞客已十八歲。父親的性格和興趣愛好,自然會對徐霞客產生影響。在明代,知識分子要做官,就要按照政府的規定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並參加考試,即所謂“科舉”,考試所作的文章也得遵循政府規定的八股形式,超出規定的範圍就不會被選取,也就是“落第”。因此,大多數知識分子都走上了死讀經書,硬作八股文的道路。知識分子的思想被緊緊地束縛住,學術風氣死氣沉沉。徐霞客也曾參加過八股考試,但失敗了。此後,他便決定不再走考試做官的道路,決心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考察事業。這一抉擇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着與當時流行的社會風習的決裂,是要有勇氣和膽識的,而且還要承受一些守舊的人的譏笑和指責。徐霞客堅定地這樣做了,他的家庭,特別是他的母親有力地支持了他,她說:“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哪能讓兒子像籬笆中的雞,車轅下的馬,被困着呢?”母親是一個很能幹的婦女,她性格開朗,通情達理,勤勞持家,精於紡織。她織的布又細又好,織的絲綢,輕薄如蟬翼,“市者輒能辨識之”。她不顧年老體衰,承擔一切家務,支持徐霞客去旅遊。她親自爲兒子準備行裝,做遠遊冠,以壯行色。她七十三歲那年,爲了解除徐霞客旅行時對她的牽掛,特意叫徐霞客陪她遊荊溪、句曲,一路上有意走在兒子的前面,以示身體健壯。徐霞客能夠成才並作出貢獻,正是這位偉大的母親的支持,“孺人成之也”。

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遊歷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徐霞客遊歷瞭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讚歎不已,更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峯和急流險灘。不難想像,他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這從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獻身大自然的決心是如何之大,意志是何等堅強。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雲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徐霞客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徐霞客在遊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在湘江遇上強盜,就是跳水才脫險逃生的事,是發生在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遊中。這次出遊,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出遊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他的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險些喪命。當時,有人勸他不如回去,並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着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屍骨呀!”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夾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重重的困難被他踩在腳下,他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世界上,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付出的代價愈多,收穫也就愈大。徐霞客艱苦卓絕的地理考察活動,終於結出了豐碩的科學成果。

徐霞客通過親身的考察,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材料,論證了金沙江是長江的正源,否定了被人們奉爲經典的《禹貢》中關於“岷山導江”的說法。同時,他還辨明瞭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許多水道的源流,糾正了《大明一統志》中有關這些水道記載的混亂和錯誤。他認真地觀察河水流經地帶的地形情況,看到了水流對所經地帶的侵蝕作用,並認識到在河岸凹處的侵蝕作用特別厲害。他還注意到植物與環境的關係,觀察在不同的地形、氣溫、風速條件下,植物生態和種屬的不同情況,認識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緯度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對溫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學認識。

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歐洲人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廣泛考察和描述的是愛士培爾,時間是公元1774年;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是羅曼,時間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寫的遊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他的遊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樸而綺麗,有人稱讚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這一點也不過分。讀他的遊記,使人感到是一種自然與美的享受。大自然雨、霧、晴、晦的千變萬化,山、水、樹、巖的千姿百態,再現在徐霞客的筆端,彷彿使我們也隨着徐霞客的足跡,跋涉奇峯峻巖、急流險灘,置身於祖國的壯麗山河之中,爲之陶醉,爲之驕傲,心中油然升起對祖國的無限深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