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泰證券宏觀首席李超:粵港澳大灣區可着力打造A字型龍頭城市格局

華泰證券

李超 

伴隨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提出,券商分析師一直處在“大灣區”研究的第一陣線。自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被提升至國家戰略以來,包括中信證券、華泰證券、中信建投、申萬宏源、國泰君安、廣發證券、方正證券、招商證券、興業證券、東興證券等各家券商均對大灣區的前景與規劃、相關行業機會做了大量持續的研究,併發布了數十篇研報用以跟蹤調研。而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之際,新財富第一時間聯繫了部分券商的分析師以及投顧,向其提出投資者關注的涉及大灣區發展的四大核心問題,請他們進行解析,此爲華泰證券宏觀首席李超觀點。

問題一:要超越紐約、舊金山、東京成爲世界第一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優勢是什麼?最需要發力的難點在哪裏?

華泰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超: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優勢在於依靠我國的經濟基礎和對高質量發展的訴求。我國的人口規模佔世界近1/5,2018年,我國GDP首次突破90萬億大關,達到90.03萬億元,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按照全年與美元的平均匯率折算約爲9769美元)。作爲發展中國家,我們還有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又有科技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強烈訴求,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帶地區。因此,依靠灣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帶動全國的發展和動能轉換,是政策的一個必然選擇。與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三大世界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佔地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6000萬,優勢明顯,港口和機場吞吐量在四大灣區中也名列第一。目前來看,面積僅佔全國1%左右,人口比例僅佔全國5%左右的粵港澳大灣區,已經貢獻了全國GDP的12%,未來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難點在於粵港澳大灣區內一流高校少,支撐科技創新的基礎研究比其他灣區弱。我國高校在北京比較集中,有8所985高校和27所211高校,因此北京有依託中關村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另一個高校比較集中的地區是上海,目前定位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深圳的創新優勢在產業創新,有很多好的企業如華爲、騰訊等,深圳2016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80.09件,居全國各大城市第一名,達歐美日韓發達國家水平。但是在產學研結合方面,依靠基礎研究推動產業創新是非常重要的,深圳的高校數量少,頂尖高校更是稀缺。這是一個難點。

問題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後,哪些產業將率先受益?投資主線與投資方向有哪些?

華泰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超:率先受益的應是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相關的高端製造業。灣區的產業基礎好且類型比較完備,珠三角城市羣產業耦合協調度較高,體現出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形成良性互動發展,2016年廣東省第二產業比重爲43.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5個百分點;而在製造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佔據龍頭地位,企業單位數與利潤總額佔全國的比重約1/3左右。而高端製造業又是國家的重要方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2019年要重點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因此,我認爲,灣區依託自己的產業基礎是能夠很好地結合中央政策落地高質量增長這個戰略。

其他投資主線還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圍繞粵港澳聯通以及廣東境內區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廣東域內的龍頭企業,在進一步開放和國家鼓勵建設的情況下,它們會強者恆強;三是會在灣區建設較先受益的貿易與港口領域;最後是要素資源的加速流轉方面,特別是土地要素的盤活利用。

問題三:區內四大核心城市中,香港、深圳、廣州的定位是否需要調整?“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這三大城市圈如何發揮各自優勢,融合發展?

華泰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超:不需要調整,因爲目前珠三角依託這幾個城市圈已經進行了比較好的產業分工。廣州可繼續發揮省會、商貿等優勢並依託大腹地發展產業鏈完整的高端製造業;深圳繼續發揮科技優勢,做好灣區發展的動力源;香港的龍頭地位依然不變,通過金融貿易航運帶動灣區發展。

在現有城市圈的基礎上,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再深入發揮各個城市之間的協同作用,着力打造A字型的灣區龍頭城市格局。具體來說,綜合發展水平較高、發展能力較強的爲右下角“香港+深圳”,其次爲頂端的廣州,再次是左下角的“珠海+澳門”。“香港+深圳”以金融和創新爲驅動,成爲大灣區發展的龍頭和動力;廣州作爲廣東省會依託大腹地發展產業鏈完整的高端製造業,“珠海+澳門”則作爲大灣區的第三梯隊,憑藉早期開放優勢、地理位置優勢,共同帶領大灣區其餘城市經濟發展。以三點爲核心支撐形成了A字型的灣區龍頭城市格局,促進大灣區整體經濟協調快速發展,並向泛珠三角區域乃至內地輻射帶動全國經濟發展。

問題四:大灣區規劃落地會不會影響區內各地的房價?

華泰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超:因城施策是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一個大方向。從國家的層面看,房地產長效機制包括四個方面內容。其一是因城施策完善需求端的調控機制,其二是按照庫存去化週期精細化土地供給,其三是健全多元化住房供給體系,完善共有產權房和租賃房保障機制,其四是加快研究房產稅的立法。

我們認爲灣區規劃落地會進一步提升灣區對人才的吸引力並擴大住房需求,但對各地房價來說,仍然是按照城市佈局來因城施策。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因此在中央“房住不炒”的立場下,判斷房價要綜合考慮人口流入、國家金融信貸政策以及住房供給體系調整等因素,某一個因素如住房需求的擴大並不必然導致房價的抬升,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房價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