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楊得志遵照中央軍委一定要牢牢控制冀魯豫邊區這塊戰略要地,確保山西和山東、華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聯繫,控制日軍南下和西去的指示,在反頑鬥爭中本着“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一方面勸李仙洲、路可貞槍口對外,一致抗日,不要進攻我抗日根據地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在最初進入冀魯豫邊區到最後離開的5年零3個月裏,作爲邊區八路軍部隊和平原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楊得志爲建設全國最大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冀魯豫邊區、爲驅逐日寇作出了傑出貢獻。

來源:人民網,作者:王啓才

抗日戰爭時期,楊得志率領八路軍部隊,轉戰敵後冀魯豫邊區,打擊日、僞、頑、反動會道、匪軍,堅持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劉華清、張震在懷念文章中評價楊得志:“作戰勇敢,敢打硬仗、惡仗、苦仗,關鍵時刻過得硬、頂得住、上得去、拿得下。”

楊得志抗戰功績:轉戰冀魯豫邊區5年3個月

兩下冀魯豫

1938年夏,十八集團軍總部命令一一五師三四四旅代旅長楊得志帶隊東進冀魯豫地區。9月,楊得志率100多人翻越太行山,穿過平漢路,到達冀魯豫邊區的河南省淇縣,與先期到達的一一五師六八九團會合。幾天後,根據總部指示,楊得志率部截擊由冀南向南逃竄的僞軍扈全祿部,殲敵1000多人。接着,經過一個多月的作戰,基本上肅清了平漢路以東、漳河以南、衛河兩岸近百里內的僞軍和頑軍部隊,開闢了大片根據地。入冬,楊得志率部返回晉東南。

1939年2月,楊得志奉命二出太行山,挺進直南(即冀南)豫北平原地區,任務是“整編、擴大部隊,待命回山西”。3月,他率部到達河南濮陽、內黃、滑縣交界處的沙區,與在這一帶活動的八路軍部隊統一整編爲八路軍冀魯豫支隊,楊得志任支隊長。冀魯豫支隊成立後,確立了“依託直南,堅持豫北游擊戰爭,開闢魯西南”的鬥爭方針。3月下旬,依據這一方針,楊得志率主力挺進魯西南。隴海路沿線是敵人的重點守護地帶,他指揮部隊在鐵路兩側反覆打擊日僞軍,一度迫使敵隴海線交通中斷。4月下旬,他又遠程奔襲日軍重要據點山東金鄉縣城,斃傷日僞軍250多人,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震撼了駐濟寧、徐州之敵。冀魯豫支隊的一系列戰鬥,打開了魯西南、豫東邊界地區的抗日局面。

1939年7月至11月,日僞軍採用“分進合擊”戰術,連續對冀魯豫支隊進行了3次大規模“掃蕩”,妄圖重擊這支年輕的八路軍隊伍。楊得志針對敵人的戰術,指揮部隊適時跳出合圍圈,在敵人側後頻頻出擊,使敵人的“掃蕩”屢屢失敗。冀魯豫支隊的蓬勃發展,也引起了當地國民黨頑固派的不安。頑固派極力限制支隊的行動,特別是定陶縣縣長姚崇禮,多次向支隊進行挑釁。楊得志指揮部隊進行反擊,一舉殲滅定陶頑軍500餘人,有力地懲罰了頑固派。

戰鬥間隙,楊得志還對如何開展平原抗日遊擊戰爭進行了總結。他認爲:一、要進行平原游擊戰,必須動員和組織民衆。只要廣大民衆投入抗日洪流之中,就能形成平原游擊戰所依賴的“活的人山”;二、要進行平原游擊戰,必須執行正確的戰術。如:“硬的不打,軟的打”,“敵打我,我不打;敵不打我,我打敵”,進行夜戰等。楊得志這些創造性的概括,豐富了我軍開展平原游擊戰的經驗。在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楊得志十分重視羣衆工作和地方黨的工作。支隊初到魯西南時,地方黨組織的力量比較薄弱,羣衆團體還沒有發展起來。支隊雖與地方黨組織沒有正式關係,但楊得志還是積極支持幫助地方黨組織開展羣衆工作,並在經濟上予以幫助。1939年7月,魯西南地委成立,各種羣衆團體也建立起來了,魯西南抗日遊擊根據地逐步形成。與此同時,部隊也得到了發展,僅一年時間,就發展到了4000多人。

創建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

1939年冬,中央軍委電示楊得志:冀魯豫邊區戰略地位極爲重要,要堅持邊區抗日遊擊戰爭,建立邊區抗日根據地。冀魯豫邊區所轄的直南、豫北、魯西南等地區,處於平漢、隴海兩條鐵路幹線的交會處,雖然地區不大且狹長,卻是華北與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連接樞紐,也是太行與魯中兩大山嶽地帶抗日根據地的連接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不論是日軍還是頑軍,都志在必得。在此創建根據地,面臨着複雜而殘酷的鬥爭。

1940年春,楊得志奉命率部向頑軍丁樹本等部發動大規模討伐。楊得志制定了一個討伐方案:用“聯合”的名義,派部隊到與丁樹本有聯繫的縣駐防,待機行動,各個擊破。一切準備好後,楊得志便和丁樹本“攤牌”,揭露他依靠日寇,妄圖擠走、擠垮八路軍的反動計劃。丁樹本拒不認賬,楊得志便指揮部隊從各地同時發起進攻,打得丁樹本措手不及。丁樹本的2萬多人及地方頑軍大部分被殲滅,他只得攜殘部逃往豫西。

2月初,石友三部投靠日軍,向北反撲冀魯豫邊區的濮陽。楊得志指揮支隊對石部發起討逆戰役,5次戰鬥殲敵2500餘人,俘敵800餘人,繳獲槍支800餘支,給石部以沉重打擊。

隨着反頑擊叛鬥爭的勝利,直南、豫北、魯西南黨組織廣泛發動羣衆,初步實行民主、改善民生,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並在此基礎上,於4月17日成立了冀南六縣專員公署,4月30日建立了冀魯豫區黨委。

4月23日,黃克誠率領新組建的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由太行來到冀魯豫邊區,與冀魯豫支隊統一整編,楊得志任第二縱隊司令員。同時,成立了冀魯豫軍區。至此,包括直南、豫北、魯西南地區的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

6月,日軍1萬多人“掃蕩”冀魯豫邊區。楊得志指揮部隊打了整整13天,殲滅敵人大批有生力量。不久,黃克誠奉命率第二縱隊和由原冀魯豫支隊改編的新二旅到華東加入新四軍,冀魯豫的部隊只剩下3個團。由於日寇接連不斷的大“掃蕩”,各分區的部隊都在獨立作戰,軍區能掌握的地方武裝很少,要戰勝多於八路軍幾十倍的敵人,困難很大。這時,中央軍委來電,徵求楊得志等人的意見,是繼續留在原地堅持鬥爭,還是去蘇北地區發展根據地。楊得志知道,這是中央體諒他們的困難,但他更知道,開闢冀魯豫邊區這塊根據地確實不容易,他不能離開這片灑着烈士鮮血、埋着烈士忠骨的土地。楊得志等向中央發電,決心同冀魯豫人民一起堅持抗日鬥爭。

黃克誠離開以後,楊得志任新組建的第二縱隊司令員兼冀魯豫軍區司令員。1941年3月,敵人在華北推行第一次治安強化運動。4月12日,日軍1萬餘人、僞軍1萬餘人對濮陽、內黃、滑縣交界處的沙區進行“鐵壁合圍”。楊得志率領縱隊機關和主力一部突出重圍,跳到魯西觀城縣。然後,奔襲敵人後方清豐縣城及周圍據點。這一行動,打破了敵人的部署,縮短了敵人原定的“掃蕩”時間。這一次大“掃蕩”之後,冀魯豫邊區敵情更爲嚴重,周邊地區駐有敵人重兵,根據地有日僞軍7萬多人,第二縱隊的迴旋餘地越來越小,鬥爭形勢更爲嚴峻。7月中旬,爲了統一冀魯豫平原抗日鬥爭力量,中共北方局、八路軍總部決定,冀魯豫邊區和魯西區合併爲新的冀魯豫邊區,楊得志任第二縱隊司令員、區黨委委員。兩區剛一合併,楊得志和政委蘇振華就主持召開了邊區軍隊高級幹部會議,研究嚴峻形勢下的軍事鬥爭問題。

1942年秋,日寇對冀魯豫地區又開始了“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9月25日,日軍分別在山東省聊城、莘縣、鄆城、鉅野、濟寧及河南省濮陽等地集結兵力,於26日夜間,祕密向冀魯豫軍區中心區合攏,27日拂曉到達預定位置,形成了以河南省範縣單堂村爲中心半徑約30公里的包圍圈。楊得志緊急指揮軍區領導機關向外線轉移,於當日下午越過黃河故道到達南華地區。接着,部隊經過18天的浴血奮戰,打破了敵人的“鐵壁合圍”。

揮師戰巨南

1943年,日軍春季大“掃蕩”後,駐巨南地區(泛指濟寧、菏澤以南,包括鉅野、菏澤、成武、定陶、金鄉、嘉祥、魚臺等縣)的僞第二方面軍北上。蔣介石爲實現其在山東建立反共基地的戰略意圖,委任李仙洲爲第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兼蘇魯豫皖邊挺進軍第一路總指揮,並許給李仙洲山東省主席職位。4月,又委任路可貞爲魯西挺進軍總指揮兼金鄉、嘉祥、單縣、曹縣、定陶、成武、鉅野、菏澤、鄲城、蹼縣十縣聯防辦事處主任,拉開了向山東、冀魯豫邊區大舉進攻的架勢。巨南地區位於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首當其衝。

楊得志遵照中央軍委一定要牢牢控制冀魯豫邊區這塊戰略要地,確保山西和山東、華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聯繫,控制日軍南下和西去的指示,在反頑鬥爭中本着“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一方面勸李仙洲、路可貞槍口對外,一致抗日,不要進攻我抗日根據地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一方面在實際鬥爭中主動與其聯絡和通報情況,鼓勵和歡迎他們北上抗日。對李仙洲部的非友好行爲,則採用政治鬥爭和善意批評的方法,促其改變對我的態度。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湖西、巨南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民,力求與李仙洲部疏通關係,團結抗戰。但李仙洲部不但不聽勸告,反而堅持反動立場,繼續與我爲敵,步步向巨南抗日根據地中心逼進。5月,李仙洲總部進入湖西地區單(縣)場(山)邊境。6月,其先頭部隊進入巨南根據地中心區大田集一帶。6月16日,李仙洲指揮其主力8000餘人及地方頑軍2萬餘人,趁日僞“掃蕩”巨南地區之際,從東、南、西三面包圍了我湖西根據地中心區。巨南抗日根據地的形勢變得十分嚴峻。

6月21日,楊得志指揮部隊開始反擊李仙洲部的戰役,8月25日戰役全部結束。此役前後共進行戰鬥69次,斃傷敵師長、縱隊參謀長以下官兵1450餘人,俘其縱隊司令以下官兵3572人,繳獲迫擊炮3門、輕重機槍94挺、擲彈筒28個、長短槍3250餘支、子彈14萬餘發。同時,開闢了東西約70公里、南北約50公里的新區,使巨南抗日根據地得到恢復,湖西、巨南、魯西南三塊根據地連成一片,粉碎了李仙洲的入魯企圖。反擊李仙洲入魯戰役的勝利,有力地策應了陝甘寧邊區和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反頑鬥爭,配合打退了頑固派的第三次反共高潮。與此同時,楊得志還派遣遊擊支隊深入近敵區和敵佔區開展反“蠶食”鬥爭。這是實行敵進我進、開展分散游擊戰爭的重要一環。1942年底到1943年2月,以吳忠爲支隊長、邵子言兼政委的昆(山)張(秋)支隊前後三進敵佔崑山、張秋地區,配合地方黨政組織發動羣衆,開展對敵鬥爭,很快打開了局面。邊區黨委、軍區總結並在全區推廣了昆張支隊的經驗。

1943年全年,邊區共派遣124支遊擊支隊。這些遊擊支隊積極開展羣衆性游擊戰爭,阻止了敵人的進一步“蠶食”,擴大了游擊區。1943年,冀魯豫邊區的僞軍達到10萬人,幾乎是我軍的3倍,能否戰勝僞軍,決定邊區抗日根據地能否順利堅持和發展。在僞軍中,氣焰最爲囂張、對我威脅最大的是駐朝城的文大可部和駐衛南的杜淑部,軍區決定給他們以沉重打擊。7月9日,楊得志指揮部隊發起了朝(城)南戰役,戰鬥進行了3天,拔掉92個據點,殲敵700餘人,最終迫使文大可部龜縮在縣城附近的8個據點中,不敢輕易出擾。7月30日,楊得志又指揮部隊發起衛南戰役,歷時20天,殲敵5600多人,收復和開闢了大片地區。朝南、衛南戰役有力地懲罰了僞軍。在此基礎上,採取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勢相結合的方法,迫使邊區僞軍的發展陷於停頓。

1943年秋冬之交,敵人經過長期準備後又對冀魯豫邊區展開了大規模“掃蕩”。區黨委和軍區及時部署了反“掃蕩”工作。10月2日,日僞軍1.5萬人分13路合圍濮(縣)範(縣)觀(城)中心區。楊得志指揮內外線部隊,緊密配合,機動靈活打擊敵人。經過1個月的戰鬥,殲敵4120人,攻克碉堡、據點74處,攻入縣城2座,襲擊縣城4座,粉碎了敵人的“掃蕩”。這次反“掃蕩”鬥爭的勝利,爲平原地區反“掃蕩”提供了寶貴經驗。在敵人的“掃蕩”末期,各股僞軍乘機瘋狂“蠶食”根據地中心區。其中,僞第二方面軍孫良誠部最爲猖獗,將總部移駐到距中心區較近的濮陽東南八公橋。楊得志接受馬本齋提出的“牛刀子鑽心”戰術,統一指揮奇襲八公橋戰役,取得了巨大成功,俘虜僞二方面軍參謀長甄紀印以下1652人,拔掉18個據點,收復了八公橋及周圍大片地區。

到1943年底,冀魯豫邊區的鬥爭取得了巨大勝利。全年攻克敵碉堡、據點比1942年增加了4倍多,收復、擴大根據地和游擊區約4000多個村莊。在這些戰果中,凝結着楊得志的大量心血。1944年元旦剛過,中央軍委電令楊得志率部擔負守衛黃河河防、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的重任,出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一旅旅長。1月31日,楊得志懷着對冀魯豫軍民的無限眷戀,率領冀魯豫軍區第二、十一、十六、十九、三十二團和回民支隊,踏上了西去延安的征途。在最初進入冀魯豫邊區到最後離開的5年零3個月裏,作爲邊區八路軍部隊和平原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楊得志爲建設全國最大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冀魯豫邊區、爲驅逐日寇作出了傑出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