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實上,家長和考生是清楚知道自己的考分距離名校的錄取分數很遠的,有的名校錄取分爲650分,考生的分數卻只有300分,自己無法通過計劃內招生填報高考志願錄取,卻想着通過校外機構運作今後獲得一樣的大學文憑。不論是“仿冒大學”橫行,還是一些教育機構混淆學歷性質進行虛假招生,這些行爲存在的市場土壤,都是全社會的“學歷情結”。

在高考成績公佈查詢之際,教育部、網信辦和公安部三部門,再次發佈高考關於錄取的謠言和防範提醒。提醒指出,近年來,總有不法分子使用近似正規高校名稱或仿冒正規高校網站混淆是非,還有使用中國、北京、首都、華北、華東、財經、管理、經濟等熱門詞彙虛構高校,在網上網下進行招生詐騙。考生和家長不能輕信 “仿冒大學”。

“仿冒大學”爲何屢禁不止?這究竟是什麼”大學“?

所謂“仿冒大學”,就是虛假大學——子虛烏有的大學。在高考填報志願期間,只要考生是在省教育考試院網站上填報志願,是不會遭遇“仿冒大學”、虛假大學的,凡是進入招生計劃書、志願填報系統的大學,都是國家承認學歷的正規全日制高等學校。只有考生選擇計劃外的學校、教育機構,纔會遭遇混淆學歷性質,以及販賣假文憑這類“招生詐騙”,而這主要是出於走捷徑、投機佔便宜的心理。治理這類問題,除了有關部門要加大信息公開力度之外,更需要家長淡化“學歷情結”,要以接受有質量的教育來選擇計劃外的學校和教育機構。

有很多人對“仿冒大學”、虛假大學一直存在感到不解,有關部門爲何不“取締”?但其實,這些“大學”根本就不存在,沒有註冊、沒有辦學地點,只是在網上套用一個大學名搞一個網站。所謂北京的虛假大學多,指的是“仿冒”、套用北京地區大學校名的虛假大學多。這些虛假大學根本沒有辦學,那怎麼會吸引學生呢?這其實就是販賣假文憑,把之前在地攤上販賣假文憑搬到網上,而且,做虛假大學網站,主要目的是配合買假文憑者在使用假文憑時,向招工、招聘的用人單位展示假文憑。有一些從網上購買假文憑者,被用人單位發現,還聲稱自己被騙,說不知道買的文憑是假的。難道可以買到真文憑嗎?說到底,這是裝着不知道是假的,聲稱自己無辜被騙。

“仿冒大學”爲何屢禁不止?這究竟是什麼”大學“?

而混淆學歷性質的招生欺詐,則和“仿冒大學”不同。這些機構是有辦學實體的,但主要從事非全日制教育,學生完成學業,獲得的是成人教育文憑。這些機構在招生時,宣稱可以獲得和計劃內招生的全日制高校一樣的文憑,甚至是名校的全日制文憑。而學生和家長也“信以爲真”。事實上,家長和考生是清楚知道自己的考分距離名校的錄取分數很遠的,有的名校錄取分爲650分,考生的分數卻只有300分,自己無法通過計劃內招生填報高考志願錄取,卻想着通過校外機構運作今後獲得一樣的大學文憑。這擺明就是欺詐,可家長和考生卻相信機構會運作成功潛規則,而且還積極配合機構,直到最終拿到的文憑,就是自考文憑時,才發現自己被騙了。而這些機構面對“維權”的家長,說出的話是,自己也不看看是什麼分數,真以爲天上可以掉餡餅。那麼,如果這個機構確實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正規文憑,這對其他學生公平嗎?家長自身的行爲不也是違規違法的嗎?

不論是“仿冒大學”橫行,還是一些教育機構混淆學歷性質進行虛假招生,這些行爲存在的市場土壤,都是全社會的“學歷情結”。因此,纔會有各類圍繞文憑的生意。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時代,本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文憑的作用應該變得次要,用人單位招聘人才和社會評價人才,都應該從能力角度評價,而非以學歷識人,但是,目前我國的人才評價標準,主要還是學歷,並把學歷分爲三六九等。虛假大學仿冒名校,機構混淆學歷性質傍全日制大學,迎合的就是畸形的學歷需求。只要畸形的學歷需求存在,每年高考招生季,這類亂象就會一直存在。

“仿冒大學”爲何屢禁不止?這究竟是什麼”大學“?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爲何非全日制成人教育機構,不能大大方方地以自身的辦學質量吸引受教育者選擇,而要混淆學歷?這除了機構自身的原因外,還和我國的教育管理和評價體系存在學歷歧視有關,這嚴重影響我國各類教育的平等發展,以及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因此,要治理招生亂象,就需要改革教育管理和人才評價,以徹底治理“學歷情結”下的畸形“學歷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