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雍正说法,他这所以废掉清东陵界内的九凤朝阳山陵址,把易州境内泰宁山下的太平峪选为他“万年吉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风水问题。民间传闻是,雍正自畅春园改诏夺嫡、阴谋篡位,随之又弑兄屠弟,不免心中有愧,死后怕受到先皇康熙的降罪责罚,因此决定另选陵址,竟不顾祖制,跑到北京西郊的易州独自建起陵寝来。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文/老张在路上

01

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五月,贵州古州、台拱的苗人在边境滋事,雍正皇帝命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领四省官兵征讨,不久哈元生平定了贵州的苗民叛乱。

《清史稿·本纪九·世宗本纪》:“五月丁巳,以贵州古州、台拱逆苗滋事,命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领四省官兵讨之。甲子,命果亲王、皇四子、皇五子,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办苗疆事务。工部尚书巴泰褫职。命刑部尚书张照、副都御史德希寿稽勘苗疆事务。丁卯,哈元生奏剿办逆苗,黄平、施秉悉平。”

雍正青年时中过暑,怕热,夏天多以较凉爽的圆明园为栖身之所,常住在冬暖夏凉的九洲清宴、四宜书屋、万方安和等处处理政务。此时,雍正皇帝正在圆明园里住着。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到了这年的八月,住在圆明园行宫里的雍正皇帝突然暴病而亡。

关于雍正之死,史书记载非常简单,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办事”,至二十三日子时就驾崩了,终年58岁。

也就是说,前一天,雍正在圆明园行宫病重,第二日下午病危,急召大臣,第三天就死掉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的死亡,史料没有记载。

大臣张廷玉的私人记录,当时雍正七窍流血,令他“惊骇欲绝”。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雍正暴卒,官书不记载其原因,这自然就引起人们的疑惑,再加上当时关于他为人的传说和评论颇多,就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猜疑,于是就产生了各种说法。

有一说认为雍正帝“是中风死去的”。 民间传说是被女侠吕四娘刺杀,吕四娘的父亲和爷爷都因文字狱被雍正杀害。为报仇,吕四娘砍去雍正的头。因此,在安葬雍正时,只好铸造了一颗金头。

历史学家们近年来对清宫档案进行了大量研究,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极大。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02

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在位时年号雍正,庙号世宗。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公元1678年12月13日)寅时,胤禛出生,生母为德妃乌雅氏。乌雅氏出身低微,清初时后宫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禛满月后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孝懿仁皇后没有生过皇子,生有一个公主早殇,故而对雍正视若亲生,用心抚养。

雍正皇帝在康熙帝的二十四位皇子(不算夭折的)能够中脱颖而出,有其苦心经营的必然性。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未来的雍正皇帝论出身不如皇太子胤礽,论人缘不如皇八子胤禩,论带兵打仗不如皇十四子胤禵。那么,他是怎么争到这个天下独一无二的皇帝之位的呢?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皇帝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关系。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封胤禛为和硕雍亲王。

胤礽再立后,为巩固储位又进行了一些私下活动,引起康熙的不快,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将他废黜。

胤礽被废后,皇八子胤禩觉得时机来临,开始重复前太子的故事,终于也受到康熙斥责。

十四皇子胤禵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为抚远大将军,出征西北,指挥两路清军入藏,稳定了西藏局势。声誉日高,也有可能成为储君,成为雍正的对手之一。

此外,三皇子诚亲王胤祉受命开蒙养斋馆,身边聚集着一群学人,也“希冀储位”。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未来的大清皇帝雍正在九子夺嫡过程中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帝表现诚孝。十四年里,随着皇长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先后出局,皇四子胤禛成为了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夺嫡的危害在雍正继位后仍没能终止,为了报复已和自己势同水火的兄弟,雍正帝将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分别改名为“阿其那(意为俎上鱼肉)”、“赛思黑(意为讨厌鬼)”,囚禁至死,其他参与夺嫡的兄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七子胤礼因是雍正帝一党而幸免)。

一直到乾隆皇帝登基平息了废太子胤礽之子的政变,康熙晚年的夺嫡大戏才算正式落幕。而为了避免骨肉相残的悲剧重演,雍正以后的皇帝只好用秘密立储的方式来缓和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03

作家二月河创作出版了清代帝王三部曲,塑造了雍正新的形象。而历史上,雍正名声并不好。这同他性格中的刻薄寡恩有关,在对付打击政敌方面,残酷无情、不择手段,也是他被人垢病的原因。

雍正继位后,除了对参与夺嫡的兄弟们痛下狠手外,对有功于他夺取大位的两个大臣也毫不留情。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致死。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除了“弑兄屠弟”,消灭政敌外,雍正大搞文字狱,以此打击流言传播者和反清势力。

雍正时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科多而戮尸示众,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军前正法。

最为轰动的是吕留良案,吕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其时已去世40年,后有曾静、张熙读吕氏之书,受其影响,竟去策反岳钟琪,要他反清复明,酿成大案。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其儿子、学生处死刑。雍正朝文网甚密,株连人众,处刑严酷。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形成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的沉闷风气。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同时雍正又将唯唯诺诺已经去世40多年的汤斌入祀“贤良祠”,树立为正面典型令汉人效仿。出版《大义觉迷录》,对历史给予多角度的篡改和涂抹。

对于雍正皇帝的评论,清史专家萧一山说:“世宗刚毅明察,纯系政治家之作风,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库藏充裕,海宇义安。倘使厥年克永,可为吾国政治变换一种积极性质,扫除数百年来颟顸无为之消极思想,社会亦不至停滞而不进矣。无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颇不易得社会之谅解,遂致有暴崩之传说。”

雍正帝死后,根据他的秘密立储方法,由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继位,是为乾隆皇帝。

正如雍正生前所作所为被人议论一样,死后的雍正葬于清西陵而不是葬于清东陵去陪伴他的老爹康熙,也让人议论纷纷,盖棺也未能定论。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04

清朝的皇陵分为三块,一块是入关前的盛京祖陵,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埋在那里。

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死后安葬在清东陵,也就是如今河北省遵化市的马兰峪,顺治的陵寝被称为孝陵。

按照《周礼》中“先王之葬局中,以昭穆为左右”的“昭穆之制”,后代的陵寝应该“子随父葬,祖辈衍继”地分别在左右建造。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康熙驾崩后,他的陵墓遵从了“昭穆之制”,埋在了他父亲顺治帝孝陵的东南一里左右的地方。

但到了雍正这里就出问题了。按理来说,雍正作为康熙的儿子,他就应该安葬在孝陵的西北。雍正曾被父皇康熙“常称为诚孝”, 一继位便声称“永遵皇考成宪, 不敢稍有更张。(《清世宗实录》)

孝子雍正率先打破子随父葬制度, 远离东陵, 在易县泰宁山(后改为永宁山) 太平峪为自己修建泰陵。此后, 嘉庆、道光、光绪三帝也先后葬在这里, 这就是清西陵。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康熙)

雍正为何违背祖制,葬在了清西陵呢?

雍正即位后,随着政权的不断稳固,开始想起建造陵寝一事。雍正四年(1726年),诏谕允祥、张廷玉和工部、内务府官员办理陵寝事务。允祥等臣僚率领术士们,先在归葬顺治与康熙两位皇帝的马兰峪的昌瑞山脚下选择吉地,但没有选中相宜的地方。后来选中了九凤朝阳山,离孝陵、景陵不远,风水甚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

然而,精通堪舆的臣僚术士再三相度,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此雍正废掉了这处陵址,让臣僚们再行勘察。

选址的臣僚不知是由于什么缘故,久久找不到佳穴,雍正又命怡亲王允祥和大臣高其倬舍弃京师以东,到京师西南一带山脉采卜。允祥等人受命后,经过多处勘察,至易州境内的太平峪,兴隆庄一带发现了“万年吉地”,并回宫竭力向雍正荐引。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清东陵)

按照允祥等人的说法,此处西依云蒙山,北靠泰宁山,东傍丘陵地,南临易水河,堪称:“乾坤聚秀之区,为朝阳会和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览奏之后,也认为此处是“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但是,若在此处选择陵址,显然违背了子随父葬的制度,雍正不便马上表态,只说那地方虽美,但距父亲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

臣僚们心领神会,很快就引经据典,找出了一大堆看起来颇具情理的依据。允祥联合大学士们奏称道:“汉唐诸陵虽都建于陕西,但汉高祖、汉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却分布于咸阳、长安、高陵、兴平等县,唐高祖、唐太宗、高宗、玄宗诸陵则分散于三原、醴泉、乾县、蒲城等地。据此典法,在易州建陵,与古礼不为不合。且遵化与易州都属畿辅之地,离京师不远,完全可以建陵。”

群臣果然不负厚望,一番引经据典,使雍正的意图得以顺利实施。雍正八年(1730年),位于易州的泰陵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二年(1737年)宣告竣工,同年三月初二日,雍正帝的梓宫被安葬于泰陵地宫。至此,清朝入关后沿袭的“昭穆之制”的丧葬规范,被雍正轻而易举地击破。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清实录》里卷八十九详细记载了雍正说法:

“朕之本愿,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他,而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后经选择九凤朝阳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愿相合。及精通堪舆之臣士再另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今据怡贤亲王、总督高其倬等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寺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等语。朕览所奏,其言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且与古帝王规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著大学士和九卿详细会议具奏。寻议谨按帝王世纪,及通志通考诸书,历代帝王营建之地,远或千余里,近亦二三百里。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千百里蟠结之福区,自非一方独擅其灵秀。今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然易州及遵化州皆与京师密迩,实未为遥远。又泰宁山雄高群嵫,抽脉自管涔恒岳而来,襟带百Jll,分水以拒马、滹沱为界,相其形局,既属大地之凝庥;稽之典章,又合三代而同揆。伏乞钦派大臣,遵照定制,敬谨办理。自集纯嘏于万年,流嘉祉于亦业矣。”

按照雍正说法,他这所以废掉清东陵界内的九凤朝阳山陵址,把易州境内泰宁山下的太平峪选为他“万年吉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风水问题。

从此,清朝帝王的陵寝开始以京师为坐标,分为两大陵区,东、西二陵区相距250公里。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雍正改葬清西陵的原因,是不是真的如他自己所说是纯粹出于风水考虑,他自己心里究竟怎么想的,谁也不能把雍正从墓里拉出来问一问。大臣们说的原因为了讨雍正的喜欢,当然要顺着雍正说。

民间传闻是,雍正自畅春园改诏夺嫡、阴谋篡位,随之又弑兄屠弟,不免心中有愧,死后怕受到先皇康熙的降罪责罚,因此决定另选陵址,竟不顾祖制,跑到北京西郊的易州独自建起陵寝来。这样远隔几百里的康熙就对他无可奈何了。

不过这一改葬,雍正不知道,让他的儿子乾隆皇帝死时作了难。乾隆皇帝最初是想按照传统的“子随父葬”的做法,但考虑到如果后世子孙都这么做,以后各陵就会都葬在西陵, 这样东陵再也无人去葬了。

雍正被称为“诚孝”,为何死后不陪伴父母,而另葬清西陵?

乾隆皇帝制定了“昭穆相建”的方法。东陵为昭, 西陵为穆。如果父陵在昭, 子陵则在穆, 以此类推。

后来事实证明乾隆这一定规也没全起作用,还是被道光皇帝打破了。嘉庆葬在西陵,他的儿子道光也葬在西陵。

看来皇帝的权威也只是在坐在龙椅上那一刻。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