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也是文天祥。文天祥的一生中,還有一個人不得不講,那就是文天祥的親弟弟——文璧。


文天祥:有人替他受死,有人爲他做飯,還有人幫他出書,英雄背後的小人物,你可別小瞧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1279年,隨着崖山海戰的失敗,宋朝徹底滅亡。

親眼目睹了這一切的文天祥,會是怎樣的心情呢?五年前,他毀家紓難,以文人之身,召集兩萬義軍,奔赴到了抗擊蒙元的最前線。三年前,都城被圍,他奮不顧身,親赴元營談判。數年間,他肩抗義旗,東奔西走,爲大宋王朝做着最後的抗爭。而今,國已破,家已亡,他自己也成了元人的俘虜……他還能做些什麼呢?他想過自殺。爲此,他服過毒藥,也絕過食,奈何都沒成功。

既然死不了,那就不卑不亢地活着吧。1279年十月初一,他被元人押解到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此後三年多的時間裏,勸降者絡繹不絕,包括已經投降的南宋君臣、元朝高官,甚至他自己的女兒。但文天祥絲毫不爲所動。他在獄中筆耕不輟,以詩明志,那首震徹古今的《正氣歌》就這樣噴薄而出。

文天祥:有人替他受死,有人爲他做飯,還有人幫他出書,英雄背後的小人物,你可別小瞧

(圖片來自網絡)

1283年年初,忽必烈決定親自召見文天祥。面對忽必烈提出的“只要投降,就許你高官厚祿”的條件,文天祥斷然拒絕。

忽必烈用他的鐵騎征服了天下,卻最終沒能征服這個倔強的書生。

次日,文天祥被押赴大都城南柴市。臨刑前,他問左右:“哪邊是南?”然後朝着故國的方向跪拜,大聲呼喊道:“臣報國至此矣!”隨後,從容就義。

人們在他衣帶裏找到了一首遺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朝已亡,但他依然以他自己的方式,守住了作爲大宋臣民最後的尊嚴!

從1274年起兵抗元,到1283年從容就義,文天祥生命中的最後十年,寫滿了熱血與悲壯,他也因此成爲名垂青史的英雄。但是,我們還想告訴大家:偉大,從來不是一個人鑄成的。英雄身邊,還有這樣一羣值得被我們銘記的人。

護航者丨我是文天祥!我也是文天祥!

在文天祥抗擊蒙元的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願意用生命爲他保駕護航的兄弟。趙時賞和劉子俊便是其中的代表。

趙時賞,宋室宗親,進士出身,擅長謀略。國破家亡之際,他做出了跟文天祥一樣的選擇——毀家紓難,帶領義軍與元軍殊死作戰。在一場戰役中,文天祥帶領孤軍與元兵苦苦周旋,大將一個接一個敗退,妻女都被俘虜。就在最危急的時刻,趙時賞挺身而出,冒充文天祥,掩護衆人撤離。當冒牌身份被拆穿後,趙時賞拒不肯降元,最終被殺。

文天祥:有人替他受死,有人爲他做飯,還有人幫他出書,英雄背後的小人物,你可別小瞧

劉子俊,文天祥的發小。文天祥在興國開辦督府時,劉子俊負責管理後勤和督府事務。後來元將張弘範發動大規模進攻,文天祥的人馬無法抵擋,只能不斷撤退。退至廣東海豐五坡嶺,將士們飢餓難耐,準備埋鍋造飯,這時卻突然遭到了元軍襲擊。文天祥率將士拼死血戰。危急之間,距文天祥不遠處的劉子俊大喊:“我是文天祥。”衆人皆知,文天祥是此時南宋的精神領袖,於是一股腦衝上去把他圍住了。後來,文天祥本人也被捉住了。於是元軍中出現了兩個“文天祥”,且兩人都堅稱自己纔是真的。最後,還是見過文天祥的元軍統帥辨出了真假。關於這個假“文天祥”的下場,史書中僅用了一個字:“烹”。

陪伴者丨生死相依,不離不棄

自文天祥被俘之後,曾經陪伴在他身邊的幕僚,有的望風而逃,有的屈辱投降,有的死於混戰。最後,七個幕僚中,只剩下了一個,名叫劉榮

除此之外,還有一人,更值得一講,他叫張千載,是文天祥的老鄉。文天祥身居要職時,曾多次推薦他出來做官,但張千載每次都推辭。然而,在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北上的途中,他卻悄悄摸上了文天祥的船,並承諾說:“今日丞相赴北,某當偕行。”

文天祥:有人替他受死,有人爲他做飯,還有人幫他出書,英雄背後的小人物,你可別小瞧

張千載沒有食言。到達元大都後,文天祥被移送兵馬司監獄。在探知文天祥關押之所後,張千載在附近租了間房子。此後三年中,他通過賄賂侍衛的方式,每日悄悄照顧文天祥的飲食起居。更重要的是,他還將文天祥在獄中寫的詩文偷偷帶出來,並在民間擴散,其中就包括那首《正氣歌》。

文天祥在大都被囚三年多,張千載就這樣默默陪伴了三年多,直到文天祥就義。張千載做了個木匣子。文天祥遇難後,張千載先是將他的首級安放在匣子裏,又趕赴俘虜營,將文夫人的遺體找到併火化。然後,他偷偷攜帶文天祥的首級和文夫人的遺骨,一路向南潛逃至故鄉,最後交給他們的親屬安葬。

考慮到當時的大環境,張千載的故事雖然可歌可泣,但卻沒有人敢公開講述,直到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後,才陸續有人將此事記載下來。其中,中晚明大哲學家李贄滿懷深情地寫了一篇名爲《張千載》的文章以敘述此事,他在文末由衷讚歎道:“生死交情,千載一鶚(張千載字一鶚)!”

善後者丨你負責忠,我負責孝

文天祥的一生中,還有一個人不得不講,那就是文天祥的親弟弟——文璧。崖山戰後不久,據守惠州城的文璧就向元軍獻城投降了。兄弟二人,一死一降,令很多人感到意外。更令人意外的是,寧死不降的文天祥居然同意弟弟選擇投降。這是爲什麼呢?

或許他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

文天祥一生有六個女兒兩個兒子,戰亂當中,有的病死,有的被殺,有的失散,最後只剩兩個女兒,還都在元朝做了俘虜。在五坡嶺被俘前一個月,文天祥寫信給弟弟文璧,主動請求他把兒子文陞(shēng)過繼給自己。後來在給文陞的信中,他又表示:自己深受宋朝國恩,又是宋朝狀元丞相這樣標杆式的人物,若不爲宋朝盡忠,則無以面對宋朝亡君、遺民和自己的人生信條。弟弟們則不一樣,作爲偏處一隅的地方官,在宋朝已經滅亡且復國無望的情況下,就算把文家全族的性命都拼了,又有何益?面對現實,只有投降以保全文家全族的性命,把文家的血脈傳承下去。

文天祥:有人替他受死,有人爲他做飯,還有人幫他出書,英雄背後的小人物,你可別小瞧

由此可見,作爲儒家學說的堅定信奉者,文天祥可能有兩點擔憂:一怕自己“無後”,二怕“忠孝難兩全”。而他同意弟弟投降,也是一定程度上希望弟弟能爲自己“善後”。

文璧沒有辜負哥哥的期望。他降元之後,買回了文家祖屋,建立了家廟,祭祀祖先;他多方收集、出版文天祥遺著,併爲文天祥建祠紀念;他把母親的靈柩從廣東遷葬家鄉,把流落大都的大妹一家接回老家,同時終身供養夫亡家破的二妹……

透過這些故事,我們欣慰的看到——在那些“惶恐”又“伶仃”的艱難歲月裏,文天祥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親人、朋友、老鄉、戰友……以及更多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小人物”,都在用他們自己的方式,默默保護、陪伴和支持着他。因爲他們的存在,文天祥才能一往無前地衝鋒陷陣;因爲他們的存在,文天祥才能如此從容就義;也是因爲他們的存在,今天的我們才能讀到那些充滿力量的正義呼號。

每一個時代,都不只是“大英雄”的舞臺,很多“小人物”也在影響和改變着未來。希望這些小人物裏,也有你和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