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已經家喻戶曉,比喻成功和失敗都是因爲一個人,早在秦朝末年,劉邦在蕭何的舉薦下得到了韓信這位名將,在韓信的幫助下,劉邦最終消滅項羽,匡扶天下,如果沒有韓信的幫助,恐怕垓下之圍會成爲第二個彭城之戰,但是在劉邦平定天下後,呂后逐漸對韓信起了殺心,趁劉邦不在的時候,呂后密令蕭何召韓信進宮,韓信對蕭何當然十分信任,沒有任何猶豫就來到了長樂宮,然而韓信過高的估計了蕭何的忠誠,當韓信一進宮,就被提前埋伏的將士捆綁起來,最終韓信被宮女用竹劍殺死,可憐一代名將竟這樣憋屈的死去。

  後來人們便用這句成語比喻失敗和成功都源於一個人,在《王姣鸞百年長恨》一書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愛情故事:一位小姐因爲盪鞦韆的時候丟了自己的羅帕,而這塊羅帕恰巧被鄰家的公子撿到,兩人就此相識,從此成就了一段曠世情緣,而這位公子後來返回自己的故鄉蘇州,兩人就此相隔千里,這位小姐因爲終日思念對方,悲痛萬分,最後因病去世,手中仍然拿着當年的羅帕。因此便有了這句“始終一幅香羅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千古名言。

  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只是韓信雖然有極高的軍事才能,卻不能理解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爲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韓信的死也是必然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聰明的劉邦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即使自己在位時能鎮住韓信,但是自己的後代就未必了,爲了大漢江山的長久穩固,劉邦不得不除掉韓信這樣的潛在威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