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福建醫藥流通巨頭鷺燕醫藥(002788.SZ)正在持續遭受股價下跌的夢魘,與之相隨的還有大股東持之以恆的清倉式“跑路”。

9月17日晚,鷺燕醫藥公告稱,持有公司股份近1407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爲7.32%)的股東建銀國際醫療產業股權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建銀醫療)計劃公告之日起3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計劃減持其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

建銀醫療目前是鷺燕醫藥第二大股東,其打算清倉減持的意圖已久,此前有過多次減持的計劃,並付諸實施,套現金額達到3億元。

去年2月17日,鷺燕醫藥迎來上市一週年,首發股東建銀醫療持有的1835萬股限售股(佔當時公司總股本的14.32%)獲得解禁。此時建銀醫療便迫不及待送上“週年大禮”,計劃自該日起三個交易日後的24個月內減持全部股份,減持價格不低於發行價(18.5元/股)。這是建銀醫療發起的首輪清倉式減持計劃。

在去年3月7日至8月16日期間,建銀醫療累計減持近386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01%。但由於深交所在該年5月27日發佈《上市公司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減持股份實施細則》,該細則對採取集中競價、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方式減持的起始時間和數量作出規定,同時要求每次披露的減持時間區間不得超過6個月,建銀醫療因此也不得不對去年2月17日披露的減持計劃進行調整。

根據鷺燕醫藥去年9月15日的調整公告,建銀醫療計劃自該公告之日起三個交易日後的六個月內減持不超過近532股,即不超過總股本的4.15%。隨後的9月27日至今年的3月8日,建銀醫療合計減持255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99%。此次減持後,建銀醫療持有公司1194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9.32%,首輪清倉計劃截止期滿。

但在兩天後的3月10日,建銀醫療又坐不住了,稱繼續減持9.32%的全部股份。根據鷺燕醫藥於今年9月14日晚發佈的實施完成公告,建銀醫療第二輪清倉減持計劃合計減持322萬股。此次減持後,建銀醫療持股比例降至7.32%,持股數量近1407萬股。

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建銀醫療在這兩輪清倉減持的計劃中,合計減持達963萬股,套現金額超3.28億元,其中第一輪套現約25855萬元,第二輪近6955萬元。

如今看來,建銀醫療清倉“跑路”的心依舊未死。按照9月17日鷺燕醫藥13.39元/股的收盤價,建銀醫療第三輪若完成清倉減持,其將再套現1.88億元。

另外,除了二股東建銀醫外,鷺燕醫藥多名董監高股東也開啓減持模式。據去年6月28日公告,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朱明國,董事、董祕兼副總經理雷鳴,董事、財務總監楊聰金,監事會主席蔡梅楨,副總經理李衛陽和張珺瑛擬合計減持不超過155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21%。截至今年1月21日期限截止,這6名股東中除了蔡梅楨和李衛陽未減持外,另外4名合計減持30萬股,套現926萬元。

在此輪減持後,楊聰金、朱明國、李衛陽和張珺瑛又發起新一輪減持,其在今年5月17日稱將合計減持不超過近126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0.98%。截至今年9月8日,減持期過半,僅有楊聰金和張珺瑛合計減持了近14萬股,目前該減持計劃仍在實施中。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着多名股東減持,鷺燕醫藥股價也不斷走低。鷺燕醫藥主要從事醫藥分銷和零售業務,去年位列全國醫藥批發企業百強第23位,是福建省最大的醫藥流通企業。自2016年2月上市後,股價於該年11月創下53.92元/股的峯值,此後便不斷走低,最新交易日的收盤價相較於這一峯值已跌去75%,百億市值也蒸發至不足26億元。

今年上半年,鷺燕醫藥實現收入53.14億元,同比增長45%;淨利潤0.82億元,同比增長近30%,相較於此前兩年增速明顯。但是在醫藥行業監管趨嚴、醫保控費、招標降價等壓力下,醫藥流通行業整體增速趨緩,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鷺燕醫藥持續下跌的股價或反映了市場對於其不太樂觀的預期,而賣方研究市場也長期未對該股予以關注。

建銀醫療持續清倉的意圖或也出於這樣的心態,而作爲一家股權投資企業,其也有着利益的考量。天眼查顯示,建銀醫療的直接控股股東爲建銀國際財富管理(天津)有限公司,間接控股股東爲建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建銀國際)。

據建銀國際官網,該公司系建設銀行(601939.SH,00939.HK)之投行旗艦,旗下子公司主要圍繞Pre-IPO、IPO與Post-IPO三大環節形成投行產業鏈。建銀醫療作爲建銀國際在醫療領域的投資子公司,伴隨着鷺燕醫藥完成IPO,其也到了“功成身退”之時。

隨着重要股東持續減持帶來的對投資者信心的打擊,後續鷺燕醫藥股價恐將繼續承壓。

9月18日,鷺燕醫藥以12.90元的價格大幅低開,跌幅達3.66%。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