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報刊發《幼兒園去“小學化”爲何遭遇尷尬?》,引發ZAKER吉林、新文化報官方微信讀者熱議。今天我們就將家長們的態度梳理一下、歸歸類;同時,我們也請到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王萍,專家就教育熱點問題進行了專業層面的剖析,深入淺出,非常值得學習。另外,我們的調查問卷關閉時間是今日下班前,還有幾個小時,填問卷搶價值100元禮品,快來參加。

留言“炸”了:

向現實妥協派

讀者“唐@花椒”:一年級纔開學,老師就讓在朋友圈發閱讀打卡,請問不識字的孩子怎麼可能讀出來,小學老師教學不認真負責倒逼得家長提前學習,誰喜歡揠苗助長?孩子不會就傷自尊沒有自信心!

對策派

讀者“A小魚兒”:真希望公立、私立都能有一套統一的教學大綱,小班、中班以遊戲爲主,大班、學前班,(提供)適合寶寶的一些知識。違背教育規律(的做法),都是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上學跟不上進度。

分析派

讀者“譚某某”:先不說該不該限制,就僅僅限制這件事,就很難讓人信服。據瞭解,現在存在幾種情況:一是抓公立園,要比抓私立園嚴;二是抓大園,要比抓小園嚴;三是隻抓帶幼兒字樣的,無論是幼兒園還是教育機構,而小學的學前班或者名爲學前班的機構,好像不受什麼限制。我覺得政策就應該把各種情況包含在內,如若做不到面面俱到,就很難讓大家沒有其他想法,更何況目前也只是限制幼兒園,而沒有出臺相關限制小學一年級教學進度的政策。

讀者“牧馬人”:提前學好比比賽中合理合法地槍炮,雖然最後不一定拿到前幾名,但是大概率上是比自己不搶跑要好。人家自己願意先學誰能管得了?最後大家一看全提前學了。不學真喫虧啊。

堅定派

讀者“新一”:看似超前教育,孩子成績好了,其實是抹殺孩子的天性和創造力,良好的習慣和想象力比知識更難得,沒有童年的孩子很難說以後會更優秀。

儼然上升高度派

讀者“水電改造安裝維修燈具潔具”:中國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攀比,無論孩子還是其他,都需要分出高低來。造成了孩子越來越累,大人跟着更是……什麼時候教育迴歸到本質呢?

無限同情派

郝淑霞老師是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明珠校區元暉學者、中學正高級教師,說起“幼升小”這個話題,她謙虛地表示對這個話題她是外行,但是她非常理解家長們的焦慮和無奈,郝老師的陳述爲我們提供了又一個思考的維度。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現代社會,對於一部分家長來說,再多的專家論證,都不會轉變家長的決心——因爲從理性上,家長也知道要尊重教育規律;但面對現實,家裏只有這一個孩子,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是萬萬不敢拿孩子的未來去做實驗的。所以,盲從地選擇隨大流的家長是多數。”

“另外,現在幼兒園收費都不低,家長交了那麼多學費,總希望孩子能學點兒什麼!對於幼兒園教學方面的有效界定,多爲小學面試時確認的優秀學生的標準,識字多少,計算能力怎樣。正因如此,出於功利,按照小學標準進行教學就成了幼兒園教學的‘標準’,於是,提前學蔚然成風。”

儘管現實有太多無奈,郝老師還是表示,“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相信腦科學、尊重孩子的天性,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纔是最重要的。”

專家正視聽

並不是提前學小學知識就是“小學化”

家長們的發言,衆多紛紜,乍一看都很有道理。而在學者看來,很多道理就禁不起推敲了。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王萍的觀點是,絕大多數家長的“教育理論”,因爲缺少系統性,導致面對“小學化”這個問題出現很多誤區。

誤區一:

提前學小學知識就是“小學化”

“如果並沒有教小學知識,而是讓幼兒園的孩子端坐在書桌前,不讓孩子動手操作實物,很少給孩子游戲的機會,而是用單方面灌輸的方式來教學,一下子教40分鐘,你說這叫不叫‘小學化’?”王萍教授向記者發問。

緊接着她詳細地解釋說:“並不是提前學小學知識就是‘小學化’,‘小學化’有多方面的表現,我們要有寬泛的認識。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學齡前孩子學習的最大特點是需要與周圍環境有互動,既包括與其他人語言、行動上的互動,也包括與物質環境的互動,不僅僅是調動眼、耳等感官,很重要的是動手。從動手操作實物這個角度引申開去,我們能夠看到家長們錯在了哪裏。”

首先,再好的思維上的訓練方法,以數學的“湊十法”舉例,它是一種運算方法而不是兒童的學習方法,這個年齡段兒兒童的學習方法就是從動手操作上來。

像很多家長說的“我家小孩兒寫字不好,一定是因爲上小學前沒給他報寫字班”,錯了!孩子寫字不好,一定是學齡前動手操作沒做好,手指、手眼協調不好,精細動作發展不好,對力的控制不好等等。

也有家長說,“我們也很注意動手啊,橡皮泥、玩沙子都沒少玩兒呀”,那就是在遊戲中,家長指導不到位,比如說“我們給小兔子捏個小耳朵”,這就讓兒童用到了手指配合,加強了精細動作的訓練;或者說“我們來搓個細細的麪條兒”,這個動作就不是在運用手掌,而是在運用手指。

所以,動手操作是爲寫好字的手的調節上做好準備。

而報寫字班並沒有幫助孩子解決“手的協調”的問題,在學習班上越練習越反感,而最終傷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誤區二:

孩子心理、生理發展得快,多學點兒能接受

“現在孩子的入學年齡較之咱們小時候,已經提前到6週歲,成熟得再早,也不可能跨越到三四歲吧。”王萍教授笑着說。

“可是,孩子確實在學前班學得又快又好。這個問題怎麼解釋?”

“無論是數學上的‘湊十法’,還是英語學習上的‘自然拼讀’,對於大多數學齡前孩子來說,他還是在用記憶,而不是靠理解來留下這些方法。而記憶力僅僅是五大學習能力的一個方面,單單發展記憶力,而損失掉孩子的學習專注力、自信心,是不是得不償失呢?”

“學習專注力的損害很容易理解,如果孩子預先學習了小學課程,再講一遍的時候,孩子還會認真聽嗎?於是各種小動作、溜號兒就都來了。而這個年齡段兒的孩子本身專注力時間就有限,僅7~15分鐘,長此以往,孩子很難在課堂上安心聽講。也就會導致社會上熱議的‘三年級’現象,即預先學的知識都用光了,好的學習習慣沒養成,進入三年級一大批孩子成績大幅下滑,一旦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被損害,下一步就是厭學。爲什麼我們能看到很多人非常有才華但是不能成功,就是因爲他們在童年時自尊心、自信心受到過傷害。”王萍教授說。

誤區三:

“幼小銜接”就是爲小學一年級做好準備

很多家長看到自己的一年級孩子表現不好,痛心疾首地表示是“幼小銜接”沒做好,甚至表示“看來孩子不是學習的材料”。

王萍教授認爲“家長們過於期待看到即時的、現實的教育成果。有一個提法叫小學的‘養成教育’,家長有沒有想過什麼叫‘養成’?就是指養成習慣啊。所以,家長們要知道,小學教育是普及式教育,並不是選拔式教育,普及式教育是照顧大多數人的認知能力,只要你智商在標準線以上,都會做得不錯。所以,小學階段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就是好的教育。”

“再一個,我們要認清,學前教育是爲孩子的終身學習做好準備,而不是僅僅爲‘一年級’做好準備,爲什麼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因爲人的成長是貫穿一生的,家長不能把眼睛盯在孩子剛剛入學的這一年、這幾年,而是從長遠的、完整的人角度,人的全面發展角度,來重新思考教育的問題。”王萍教授如是說。

誤區四:

家庭教育書籍沒少看、講座沒少聽,卻依然指導不好孩子,我是一個笨家長

對這個問題,王萍教授表示,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是家長的“教育觀念指導不了教育行爲”。

爲什麼會這樣?王萍教授進一步指出,市面上暢銷的家庭教育書籍、講座,都是從現實的一個一個“點”來舉例,指導家庭教育,知識零敲碎打,當時看書或聽講可能會“熱血沸騰”,而落實到實際卻發現指導不了實踐。這就是家長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不繫統,自然會糾結在一個個“點”上。

這個問題怎麼破?記者請王萍教授給家長列書單,王萍教授認爲教育學方向的基礎學科涉及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學前教育學》《衛生學》,家長認真學習一遍,一定會在教育上做得更好。

互動一

幼兒園“去小學化”,家長請舉手發言!

幼兒園以及學前階段到底該學啥?咋學?在國家三令五申禁止幼兒園學習小學化大背景下,作爲家長我們該持有怎樣的觀點,歡迎您掃描二維碼來參與幼兒園去小學化觀點大調查,你的觀點對於我們很重要。同時,還有10份價值100元的神祕獎品等着你呦!

互動二

你家孩子所在的幼兒園在幼兒園大班或者學前階段是咋教的?有哪些好的做法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又有哪些你認爲不當的教學方法卻無處訴說?

如果你是幼兒園,你也許有好的去小學化的理念以及做法值得分享,也許因爲家長要求提前學而自己也甚是無奈?

那麼請聯繫我們吧。我們將大家觀點進行整理碰撞,共同探索符合教育規律、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實戰”路徑。

電話:0431-85374615,也可在新文化報教育微信公號“長春教育圈”後臺留言。

來源:新文化報·ZAKER吉林記者 劉佳音

編輯:惠焱

更多精彩新聞下載ZAKER

通過城市設置進入長春頻道

↓↓↓

歡迎掃碼關注新文化報官方微信

↓↓↓

內容推廣 活動執行 平臺代運營 文案包裝

商務合作:0431-85374398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