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煙雨客

雖然只有兩首《悲憤詩》及一曲胡笳十八拍傳世,蔡文姬的才華依然光耀千秋。文姬歸漢的故事也久遠傳頌,至今讓人敬慕。

這位三國時期的著名才女,命途多舛,卻異常堅毅,經歷如許重大變故後,依然沒有向命運屈服,依然活得精彩從容,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人生軌跡。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裏,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

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自幼博學多才,又精通音樂。據說她年幼時,有一次聽父親蔡邕在黑暗中彈琴。彈着彈着斷了一根琴絃,她根據琴絃斷絕時發出的聲音就辨別出斷的是第二絃。蔡邕以爲是偶然被她猜中的,就故意弄斷一根第四弦再問她,不料她應聲回答:“斷的是第四弦。”

她流傳後世的《悲憤詩》,是一首五言古詩、自傳體騷體詩,全詩一百零八句,計五百四十字。

這首詩也是一段歷史實錄,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開頭四十句敘遭禍被虜的原由和被虜入關途中的苦楚。次四十句敘在南匈奴的生活和聽到被贖消息悲喜交集以及和“鬍子”分別時的慘痛。最後二十八句敘歸途和到家後所見所感。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

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

爲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

生無所歡,死又何懼,對蔡文姬來說,她的人生容納的痛苦太多了。戰亂、屈辱、分離、死別,命運似乎向蔡文姬宣戰,試圖通過一次次打擊擊垮她。可幸的是,蔡文姬戰勝了挑戰。

當年,羌胡番兵掠擄中原一帶,蔡文姬被南匈奴的胡騎所擄,嫁給匈奴左賢王,在那兒生了兩個孩子。此時,曹操掃平北方羣雄,聽說少年時代的老師蔡邕唯一一個女兒被擄到了南匈奴時,他立即派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要把她贖回來。

她淚別了他的胡人丈夫和兒子,踏上歸程。曹操重新讓她嫁給屯田都尉董祀爲妻。可是董祀並不是真的喜歡蔡文姬,但又是丞相幫做的媒,不好翻臉。

後來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去找曹操給董祀求情。曹操卻說:“可是降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怎麼辦?”蔡文姬說:“你馬廄裏的好馬成千上萬,勇猛的士卒不可勝數,還吝惜一匹快馬來拯救一條垂死的生命嗎?”

史書這樣記載,蔡琰親自向曹操求情,時值嚴冬,史載“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衆皆爲改容。”曹操終於被蔡文姬感動,赦免了董祀。

蔡文姬記憶力超羣。曹操曾問及其父蔡邕的藏書,由於戰亂大多無存,她憑藉記憶寫出了四百多篇。足見過人之處。

蔡文姬的事蹟多已不傳,丈夫董祀的記載也付之闕如。他們夫妻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蔡文姬以德報怨,想來董祀應該覺得娶了蔡文姬,是值得慶幸和珍惜的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