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创新是从国家到企业都在努力的方向。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等“四大材料”组成。

放电时锂离子与电子从负极脱出,电子经由外部电路达到正极,而锂离子则通过电解液进入正极。锂离子、正极材料以及电子在正极重新结合完成电流传导,隔膜主要是将正极和负极隔离从而防止短路。

目前负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已比较成熟。而正极材料、隔膜和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占据电池成本的70%;其中又以正极材料附加值最高,约占锂电池成本的30%。

图:动力电池各环节成本占比

这三种核心材料的技术突破,将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提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电芯封装环节采取不同工艺和相应材料,也对锂电池的性能产生影响。

正极材料:高镍三元是主要发展方向

正极材料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磷酸铁锂(LFP)、锰酸锂(LMO)、钴酸锂(LCO)以及三元锂,其中三元锂分为镍钴锰NCM以及镍钴铝NCA,其中镍钴锰三元电池依据各个元素的相对占比可细分为NCM111、NCM333、NCM523、NCM622以及NCM811,由于三元材料使用了钴等贵金属,因此成本相对较高。

动力电池发展初期磷酸铁锂最为主流,主要由于其原材料国内储备丰富、循环寿命长且安全性能优异,但是磷酸铁锂能量密度较低,电池比能量位于100-120Wh/kg区间,上限最多达到160Wh/kg,从而制约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2017年工信部发布《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在2020年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需达到300Wh/kg,力争达到350Wh/kg,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Wh/kg,而到2025年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Wh/kg,基于现阶段的磷酸铁锂比容量正极远无法达到该标准。

三元锂电池因为综合了镍带来的高容量、钴和锰带来的高材料稳定性,综合性能有所提升,目前NCM523和NCM622的能量密度能够达到180Wh/kg,镍含量更高的NCM811的能量密度能够达到220Wh/kg,因此高镍三元材料能够满足动力电池企业日益增长的产品需求,目前市场使用占比逐年提升,预计后期仍将持续上升。

然而三元材料的热稳定性相对较差,在200°C外界温度下易分解释放出氧气从而为电池高温助燃,而磷酸铁锂分解温度约在700°C并且不会释放氧气,因此从热稳定性(同时也是安全性)来看,磷酸铁锂优势显著。

目前基于安全性以及行驶里程较为固定的缘故,商用车仍然较多使用磷酸铁锂,而乘用车逐步由磷酸铁锂切换到三元锂技术路线。对于三元锂而言,镍含量的提升能够提升电池比容量,同时降低电池材料的成本,但也会进一步降低热稳定性。

电池的容量和热稳定性是当下电池所面临的一对技术矛盾,而续航里程是纯电动汽车当下阶段最为关注的核心指标,在比能量和热稳定性的权衡上,正极材料的比能量提升技术难度边际递增,而热稳定性短板可通过配套使用效率较高的热管理系统加以弥补。

表:不同电池正极材料对比

根据第三方机构起点研究的数据,2017年三元正极材料的产量同比增长58.38%。同期,正极材料的产量同比增长30%。2017年正极材料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动力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与新能源汽车补贴紧密挂钩后,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往高能量密度方向发展。

图:近年不同正极材料产量占比

图:新能源汽车使用磷酸铁锂与三元电池占比及预测

为了提升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行业将会向高镍化、高电压发展,高镍NCM622型号、NCM811型号、NCA均有望逐渐放量。

温馨提醒,文章只做逻辑梳理和解析,不做推荐,亦不做为投资依据,请谨慎,例本号除注明来源的文章外,均为“多盈财经”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