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產業的技術創新是從國家到企業都在努力的方向。

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質等“四大材料”組成。

放電時鋰離子與電子從負極脫出,電子經由外部電路達到正極,而鋰離子則通過電解液進入正極。鋰離子、正極材料以及電子在正極重新結合完成電流傳導,隔膜主要是將正極和負極隔離從而防止短路。

目前負極材料的研發和生產已比較成熟。而正極材料、隔膜和電解質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材料,佔據電池成本的70%;其中又以正極材料附加值最高,約佔鋰電池成本的30%。

圖:動力電池各環節成本佔比

這三種核心材料的技術突破,將對鋰離子動力電池的性能提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電芯封裝環節採取不同工藝和相應材料,也對鋰電池的性能產生影響。

正極材料:高鎳三元是主要發展方向

正極材料種類較多,主要包括磷酸鐵鋰(LFP)、錳酸鋰(LMO)、鈷酸鋰(LCO)以及三元鋰,其中三元鋰分爲鎳鈷錳NCM以及鎳鈷鋁NCA,其中鎳鈷錳三元電池依據各個元素的相對佔比可細分爲NCM111、NCM333、NCM523、NCM622以及NCM811,由於三元材料使用了鈷等貴金屬,因此成本相對較高。

動力電池發展初期磷酸鐵鋰最爲主流,主要由於其原材料國內儲備豐富、循環壽命長且安全性能優異,但是磷酸鐵鋰能量密度較低,電池比能量位於100-120Wh/kg區間,上限最多達到160Wh/kg,從而制約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2017年工信部發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指出在2020年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需達到300Wh/kg,力爭達到350Wh/kg,系統比能量力爭達到260Wh/kg,而到2025年動力電池系統比能量達到350Wh/kg,基於現階段的磷酸鐵鋰比容量正極遠無法達到該標準。

三元鋰電池因爲綜合了鎳帶來的高容量、鈷和錳帶來的高材料穩定性,綜合性能有所提升,目前NCM523和NCM622的能量密度能夠達到180Wh/kg,鎳含量更高的NCM811的能量密度能夠達到220Wh/kg,因此高鎳三元材料能夠滿足動力電池企業日益增長的產品需求,目前市場使用佔比逐年提升,預計後期仍將持續上升。

然而三元材料的熱穩定性相對較差,在200°C外界溫度下易分解釋放出氧氣從而爲電池高溫助燃,而磷酸鐵鋰分解溫度約在700°C並且不會釋放氧氣,因此從熱穩定性(同時也是安全性)來看,磷酸鐵鋰優勢顯著。

目前基於安全性以及行駛里程較爲固定的緣故,商用車仍然較多使用磷酸鐵鋰,而乘用車逐步由磷酸鐵鋰切換到三元鋰技術路線。對於三元鋰而言,鎳含量的提升能夠提升電池比容量,同時降低電池材料的成本,但也會進一步降低熱穩定性。

電池的容量和熱穩定性是當下電池所面臨的一對技術矛盾,而續航里程是純電動汽車當下階段最爲關注的核心指標,在比能量和熱穩定性的權衡上,正極材料的比能量提升技術難度邊際遞增,而熱穩定性短板可通過配套使用效率較高的熱管理系統加以彌補。

表:不同電池正極材料對比

根據第三方機構起點研究的數據,2017年三元正極材料的產量同比增長58.38%。同期,正極材料的產量同比增長30%。2017年正極材料產量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動力鋰電池的能量密度與新能源汽車補貼緊密掛鉤後,動力電池企業加速往高能量密度方向發展。

圖:近年不同正極材料產量佔比

圖:新能源汽車使用磷酸鐵鋰與三元電池佔比及預測

爲了提升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行業將會向高鎳化、高電壓發展,高鎳NCM622型號、NCM811型號、NCA均有望逐漸放量。

溫馨提醒,文章只做邏輯梳理和解析,不做推薦,亦不做爲投資依據,請謹慎,例本號除註明來源的文章外,均爲“多盈財經”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