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萬東 文/圖

沿着黃河走,它給我講了三個故事。

稻蟹

當夕陽在黃河邊藏起它最後的金子時,老張開始行動了:他穿上齊肩的連體膠衣,麻利地趟進水溝,熟練地抄起一個大沙網,黑壓壓的蟹苗掙扎着擠向網孔。

溝外是一望無垠的稻田,老張將蟹苗倒入自家的稻田。一個月後,蟹苗成蟹,將給老張帶來豐收的喜悅。

9月上旬,位於鄭州中牟縣的稻田裏,這一幕經常可見。

……

這是黃河的第一個故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

智慧加努力,圓致富幸福之夢。

老張的做法,叫稻蟹混養。中牟的黃河灘區,一塊地先種小麥,收了小麥後再種水稻,稻田裏放入蟹苗,當水稻初熟時,蟹已長成。

黃河的農人,完全突破了傳統的種植和養殖方法。

妙的是,螃蟹以稻田裏的浮游生物、害蟲、雜草等爲食,減少了水稻農藥噴灑和螃蟹飼料餵食;而螃蟹生長時蛻掉的殼和產生的糞便是很好的有機生物肥,促進了水稻生長。

也由此,培育出獨一無二的地理產品——“稻田蟹”“蟹田稻”。“稻”“蟹”帶來的收入讓老張和他的夥伴們樂開了懷。

……

“呱~呱~”

離開稻蟹田,且聽孔雀一聲聲。

順流而下,距離中牟約200公里的黃河灘上,5000只藍孔雀正撒着歡兒。這裏是濮陽縣梨園鄉屯莊村的萬鳳園藍孔雀養殖基地,它們全是人工飼養。

勤勞勇敢的人們發現了黃河的另一個祕密:黃河灘區的沙質不僅讓養殖地面保持乾燥,還能防止藍孔雀常見的爛腳病。

藍孔雀全身是“寶”,肉質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兼具藥用價值。

據梨園鄉政府鄉長李多峯介紹,基地已建成14個養殖場,參與合作共養戶231家。養殖戶已初嘗致富甜頭。

……

9月,早已過了桐樹的花期,但在桐花書館這裏,仍能感覺四周桐樹滿懷明豔。

書館座落在蘭考縣東壩頭鄉張莊村。據說在寧靜的夜晚,坐在書館裏能聽到黃河水拍岸。

張莊村是有名的大沙窩、大風口,曾是國家級貧困村。村民秉承焦裕祿在蘭考戰風沙的精神,擼起袖子幹了兩件事:一是培育日光溫室大棚、食用菌產業、現代農業等項目,二是結合緊鄰黃河的地理位置,發展“鄉村旅遊”“紅色旅遊”。村民就這麼脫貧致富了,去年,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脫貧後的張莊村創建了中國鄉村第一個院落式圖書館——桐花書館,村民閒餘時便來這裏讀書。

……

第一個故事,很長很長。

引黃入冀

9月7日,濮陽市濮陽縣渠村鄉。晴空下的黃河露出率真的一面:河水快速流動,大量泥沙裹挾其中。

在這裏,黃河被開了一個口子。

當黃河主流繼續向東進入山東境內,並最終匯入渤海時,部分黃河水卻通過這個口子,經過澄清處理,順渠入冀,完成482公里旅程後,抵達白洋淀。

這便是黃河的第二個故事——大國方略故事。

大自然雖然是高超的魔術師,但也有不完美作品。它創造了素有“華北之腎”的白洋淀,但河北仍然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省份。而且,如今的白洋淀面臨缺水困境。

於是,引黃入冀補澱(白洋淀)這一宏偉構想橫空出世,顯示了大國方略的驚鴻一瞥。

這也是繼實施南水北調重大工程後,我國實施的又一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

引水口,選在了河南境內的濮陽縣渠村鄉黃河段。

2015年12月,引黃入冀補澱工程河南段開工。2017年11月,試通水成功。

引黃入冀補澱工程不僅惠及河北省272萬畝農田灌溉,還將同時向白洋淀實施生態補水,爲雄安新區提供重要的水資源保障。

……

這,只是第二個故事的其中一章。

而當黃河灘上一座新“城”矗立眼前時,這個故事憑添了更多魅力。

新“城”座落在新鄉市封丘縣黃河灘的一塊高地上。一棟棟高樓錯落有致,街道寬闊、四通八達,基礎設施完備。

或許,只有通過與這裏的人交談,才知道這裏是“村”。幾年前,他們還生活在黃河灘邊的窪地,年年受到黃河滯洪、沉沙的威脅,地區經濟發展也受到嚴重製約。

整體搬遷,是出路,也是夢想。

現在,夢已成真。

夢的實現,離不開國家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眼光——

從2012年開始,當地謀劃黃河灘區搬遷的路子。201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三山一灘”(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黃河灘區)扶貧開發重大決策,當地開始動員搬遷。

2017年5月,中央有關領導蒞臨視察,肯定搬遷工作,並決定力爭用三年時間優先解決地勢低窪、險情突出灘區羣衆遷建問題。

2017年8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印發《河南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這裏被列入其中。

重點謀劃的李莊鎮農民特色經濟園區,獲得1億元國家2016年第一批專項建設基金扶持,地勘、設計、造價等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

……

當下,這裏黃河灘區的低窪地村民已全部搬遷,住進新“城”,安居樂業。

……

接下來是第三個故事。

自貿區

9月6日,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封片區。

自貿區辦公樓以特有的標誌迎接來者:一個由“古”和“新”各取一半拼接而成的漢字,赫然鑲嵌在門前水景的立板上。

而在一樓的展廳裏,巨屏播出開封片區發展願景:對接國際投資貿易新規則,打造中部營商環境國際化引領區、內陸開放先行區。

無論是標識的寓意,還是播放的內容,無不顯示黃河邊的這座城市,邁步走向國際化的雄心壯志。

自貿區這一身份,就是它最好的通行證。

這是黃河的第三個故事——走向國際合作共贏的故事。

自貿區開封片區於2017年10月16日揭牌。

根據畢馬威國際諮詢公司2018年第三方評估報告,開封片區營商環境全球模擬排名第69名,遠遠高於內地平均水平。也就是說,這個城市正在精準走向設想之路。

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於2017年4月1日在鄭州正式掛牌,三個片區分別是鄭州、開封、洛陽。

有意思的是,這三個片區都是黃河流經的城市。

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自貿區鄭州片區無疑走在了前面。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是鄭州片區的一個功能區。它聯通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入港的飛機每天起落不停。每年貨郵吞吐量已破50萬噸大關。

在貿易區內的河南保稅物流中心,有1112家國內外企業備案,進口商品來自63個國家,出口185個國家和地區。在這裏,“買全球”“賣全球”早已不是夢。

……

黃河水,浪打浪,黃河故事長又長。

這三個美好的中國故事,講給世人聽,也講給世界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