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是我们在看这部剧的时候,也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出这种封闭的状态,我认为在这部剧中他就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看待事情和事物都很准,他看到了团长(龙文章)的出场,就知道这个人会带他们去死。他和他的团长龙文章一样都看到了人人都需要安逸的毛病,他其实知道他身边的人很勇敢,但是他更多的看到的是软弱。

“岂曰无衣”,是先秦诗歌,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词确是在团长的嘴里。抗战末期,一群溃败下来的国民党士兵聚集在西南小镇禅达的收容所里,他们见惯了几年来国土渐次沦丧,变得毫无斗志,只想苟且偷生。他们混日子,他们不愿面对自己内心存有的梦:那就是再跟日本人打一仗,像个真正的军人那样,打败日本人。他们行尸走肉般活着。

师长虞啸卿要重建川军团。但真正燃起这群人斗志的是嬉笑怒骂、不惜坑蒙拐骗的龙文章。龙文章让他们知道活人是要对死去的人负责的。

只是川军团的人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的命运就是炮灰的命运,他们团的命运就是炮灰团的命运。他们活着不会有人重视,他们死了也不会有人记得。也许就在死啦死啦带领着他们在黑森林里念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时候,他们的命运就已经交织在了一起,他们各怀鬼胎却又一直与自己的命运抗争着,只为了心里想要的那个胜利。

龙文章:勇敢,认真,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战友的命运,战争的命运,军人的楷模.段奕宏塑造的死啦死啦不止有血有肉,还把血肉上毛孔汗毛演的纤毫毕现。整部剧由于死啦死啦的存在,由开始的千篇一律打仗、冲锋、逃跑、口号,变得极具戏谑和灵动,完全跳出了中国式抗战片的日常标准。他坑蒙拐骗,他满嘴胡说,但也只有他知道国人都是太爱安逸。以至于我们丢失了大半个中国。

迷龙东北人。有着东北人的狂野。热爱生活,很善于利用自己强壮的身体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对战争十分厌恶,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希望和妻子团聚,却又放不下部队的战友。表面上他欺负身边一切亲近的人,可实际上又非常在乎他们。一旦愤怒就不管不顾,不考虑后果,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人,可以随时献出生命。

孟烦了是学生从军,本来也有着不错的家境,但是战争把这一切都摧毁了。孟烦了的性格和他所出生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他有一个传统式的中国父亲,他的父亲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前清留洋学童,但是它的父亲学习知识停留在了西方工业技术上面,而内心仍然是天朝上国留下的三纲五常,忠孝礼信睇,孟烦了正是在这种的家庭环境下手成长的!其是我们在看这部剧的时候,也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出这种封闭的状态,我认为在这部剧中他就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看待事情和事物都很准,他看到了团长(龙文章)的出场,就知道这个人会带他们去死!但是基本上没有知道他自己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曾经的热血青年到一败再败,败到什么都不是的孟烦了,看到国土的沦陷,弃笔从戎,保家卫国的思想也从他的血液中迸发出来!后来他真的上战场了,其是真是的战场并没有想的那么的美好,他的热血通过时间的磨炼,像似被一盆冷水浇灭!他脑子里面想的热血、勇敢,但是他看到的确实软弱和溃败!他和他的团长龙文章一样都看到了人人都需要安逸的毛病,他其实知道他身边的人很勇敢,但是他更多的看到的是软弱!

姓名邓宝,湖南人,打过小东洋,没有上过学,说着敬了一个持枪礼,这一点他跟所有收容站被整编的人都不一样,他庄重,他站的笔直,他说话有气质,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兵,就得有个兵样,每次一到庄重的环境中,他总是能让人沸腾起来,再者就是收容站的每一个人都不如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一句“官长,人在枪在呢”,虽然之前他的枪是卖到了当铺,但是他是能把枪从战场上带回来一个士兵,虽然在去黑市要枪的过程中挂了彩,不知是被打,还是自残,总之这个精神值得我们去深思。

阿译炮灰团里唯一的军官,第一次南天门之战,千余无名炮灰战死,横尸荒野,让阿译见识了生与死;第二次南天门之战,除了面对日军的进攻,还亲历了友军的背叛,让阿译看破了名与利。在硝烟弥漫的怒江战场,阿译能够保命已实属幸运。他一直梦想成为龙文章那样的人,在战场上一展雄风,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偏偏就是他,一心要当英雄,要做龙文章那样的人-------我死也要做成他那样的人,做不成,吾宁死呼!

在炮灰团众多的人里,年纪最大的郝兽医无疑是一位长者,尽管他平时并不受到其他炮灰们的敬重,就连整个炮灰团里与他最亲善的孟烦了,也曾用“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鼔吏逐之出,遂学医,自撰一良方服之,卒。”这样对医生堪称“恶毒”的玩笑来笑话他。他是炮灰团里最为忠厚的一个人,整部剧里他做的唯一一件坏事是提醒孟烦了;“阿译长官那里不还有块表呢?”除此以外再无劣迹。然而忠厚的郝兽医也是整个炮灰团里“最没用的人”,遍观整部剧,他没有治好一个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他所能做到也只是用尽“一切的诊疗手段”,但是却注定不会有什么治疗手段。可他还是有着飞蛾扑火般的执着,尽管他没能治好一个伤员,然而他却努力的让每一个行将死去的人感受到最后的温暖,并用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入土为安。郝兽医在临死之前这么说,我是伤心死的。因为有“一无是处”的郝兽医,和他那种堪称百折不挠的善意,炮灰团才不会一轰散,他朴素到不显眼而又执拗的家国情怀,是这部剧最核心的亮点;国破家亡下的英雄不一定非要壮怀激烈,他们可能默默无闻,甚至在时代中反复沉沦,可无论怎样抹不掉他们那一点暗淡的抗争之心。

虞啸卿1:人分类別,适用各个行业。人分阶层,从古至今。虞啸卿从龙文章身上看到希望,胜利的希望。一厢情愿把死啦划为同类。首先,虞大少真不是草包,也不是战神。17岁率乡勇击退匪徒,一战成名,出身又优于招魂的死啦,可以讲,虞大少自我感觉历来良好甚至优秀。软硬兼施,引诱打压,只求死啦和他交心并肩作战。全忘了,炮灰们从尸山血海中过命交情,自己人可打可骂,外人不行。死啦以命相交炮灰们不入师座眼,只瞧得起死啦一人。

丧门星董刀:我一直坚信,无论炮灰,精英,个人武力值董刀排名第一,是真正练家子。沉默寡言不代表他内心没波澜。手足遗骇裹身上,生死不离,共同作战,弟弟未尽心愿哥哥来做。丧门星又和同样沉默五花肉不同,带点闷骚,小恶作剧。迷龙搬家时,丧门星那委屈语气说出的话让人发笑。笑眯眯随大伙调侃迷龙时充满小得意,幸灾乐祸。他也算炮灰中为数不多幸运者,脱下戎装,告别烦了时,带着弟弟回乡了。离开生死弟兄,离开血战沙场,余生,祝他安康。

马大志,广东人。张立宪,四川人。康丫,山西人。要麻,四川人。唐基,副师长。克虏伯,炮兵。豆饼,河北人。小书呆子,赤化分子。何书光等等一个个人物鲜活,刻画生动,阶层明显,就连里面的些许小人物都特征鲜明,他们可以在同一舞台唱着二人转,花鼓戏,黄梅戏,也可以同一个大锅里炖着猪肉炖粉条,他们什么都不明白,他们又什么都很明白,在他们的心里事情本来就该是它应该有的样子。

小说中主要事件南天门之战的历史原型为松山之战,但与小说中的中方以很小损失取得酣畅淋漓大胜恰恰相反,真实松山之战是一场典型的惨胜。守卫松山的日军只有1000多人,但全部美式装备的中国军队精锐却付出了死8000伤数万的代价才取得胜利,战死比率高达7:1,让人疼心。松山之战如此惨烈一是因为如书中所说日军准备充分、战斗顽强,但更重要的是由中国军方高层侦察不力、盲目乐观造成的。小说中因为龙文章的坚持与牺牲使得国军避免悲惨境地,但这也只能在小说中实现而已,无法缓解真实历史带来的沉重,这真让人唏嘘。这让我想起英国电影《赎罪》,片中主角让死去的人在她的小说中得到了永恒的幸福,以缓解内心的愧疚,兰晓龙也在小说中挽救了无数中国青年士兵的生命,这或许是作者良好的愿望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