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到底是在學什麼?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歷史的學法


文、編輯丨金雀兒

來源丨 布穀學習

布穀老師:

兒童歷史教育學者陳衛平教授指出:“真正精明的家長,給孩子用力的方向,應該是給他看似傳統、陳舊,卻具備永恆價值的東西,而不是你心目中的新東西。”

那什麼是價值永恆的東西?

答案是:“風骨”“思想境界”。

人們常說:少年讀史,頤養浩然正氣。越早接觸歷史的孩子,越有與衆不同的風骨。

史書如鑑,它可以讓我們理解人,理解世界,以及理解自己,從而更有格局也更有慧識。

可對很多孩子來說,學歷史就是一串數字和一堆人名:

“xxx年,誰登基,建立xx朝,標誌着……”;

“xxx年,誰打敗了誰……”

“……”

歷史,最值得孩子學習的到底是什麼?

一、那些“精英”的思考能力從何而來?

歷史到底是在學什麼?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歷史的學法

年少讀史養風骨。

有個段子這樣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讀歷史的人,一種是不讀歷史的人。

愛看歷史的人,頭腦裏有上下五千年的人類社會大數據,所以所向披靡,天下無敵。

偉人毛主席牀頭放的一本《資治通鑑》幾乎都翻爛了。

像頗具“愛因斯坦潛質”的科學家愛德華·威騰,一人橫掃數學、物理9項大獎,他說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歷史給了它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歷史到底是在學什麼?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歷史的學法

愛德華·威騰

作爲中國作家圈裏的明星,馮唐也是個異數。

年齡不大,產量不小。

他野心勃勃又恣意真實,生活於他,是個大娛樂場,他宣泄率性、自如處世。

他的詩歌和文字溫柔了大衆的心。

馮唐自己卻說:“給了我最好幫助的還是中國史書和先賢。”

歷史到底是在學什麼?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歷史的學法

馮唐

爲什麼愛歷史的人都這麼牛?

不一葉障目,不坐井觀天,思維開闊,冷靜理智……

衆多“精英”人士,都是從讀史中獲得見聞、視野,心胸以及作爲。可歷史作爲教育來說,卻是被誤解最多的學科之一。

爲什麼我們要學歷史?爲什麼讀史能明智?

對這些根本問題的看法,決定着父母將以什麼標準爲孩子選擇歷史學習方法,也影響着父母和孩子討論歷史問題時的視角。

二、歷史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歷史到底是在學什麼?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歷史的學法

世界著名教育學家希利爾也說:“歷史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可是關於學歷史,有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那就是現代教育給孩子灌輸的歷史學習方式,大多數沒有情志,沒有血肉。歷史變得如此生硬,誰會對它產生興趣呢?

這樣歷史不就變成一堆廢物了?

這也是大多數家長面臨的最棘手的一個問題:學歷史太艱澀無趣了。

在歷史啓蒙方面,我們作爲孩子的家長,如何最大限度地幫孩子愛上學歷史呢?

陳衛平教授說:“例如歷史讀物,爲孩子選擇歷史讀物,應以有趣的、開放的、多元的、容許討論的、非知識積累式的、能啓發讀者反照自我處境的爲妥。”

一位寶媽說:“一說學歷史,我能想到的就是讓孩子背誦《三字經》《千字文》之類的。

我的孩子還不到4歲,應該用什麼方式或選擇何種內容,來讓孩子有興趣去聽,去了解歷史呢?”

陳衛平教授指出:

  • 一方面,關鍵是孩子讀什麼,家長也要一齊深入纔行,比方說《千字文》並不是僅僅認識了上千個字,其中成語、典故、歷史、哲思、警語非常豐富,家長要能深入淺出的以古寓今、用今判古,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銜接起文化脈絡纔好。
  • 二是方法很重要,比如,一些歷史故事和孩子的生活相聯繫起來,這樣孩子學起來津津有味,讀了還想讀。

另外,當一位家長開始深入瞭解孩子的學習方式以後,他很快就能成爲孩子專業的切磋者。家長的思辨能力也會相應提高。

家長謹記自身的見地,必然影響孩子的見地。

三、歷史應成爲孩子真正的生命學問

歷史到底是在學什麼?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歷史的學法

歷史是孩子們最需要的一種教化,它對孩子的整體思辨能力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學歷史的孩子比同齡孩子更能理解趨勢,更能辯證地看待問題,在待人接物上顯得更加冷靜、理性和成熟。

這樣的孩子很有主見,不盲從,對待自己的學業和生活都目標明晰,方向明確,成人後更有智慧和格局。

作爲臺灣兒童歷史教育學者級的人物陳衛平教授,哲學系出身的他對於兒童歷史教育有着更爲深刻的理解和哲思。

陳老師說,小時候他的父親工作非常忙,但只要回家喫飯,都會飯後給他講一段歷史故事。那些貌似零散的歷史故事卻漸漸塑造了他的價值觀,讓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感受到了更深刻的東西,那是他一生中最可寶貴的財富。

“讀史明智,明史知己”。陳老師30年來一直強調,歷史教育更重要的是對孩子品性的薰陶。

布穀老師說:

歷史最可貴就在於,當孩子讀懂了歷史,就掌握了人生的鑰匙。

歷史,孩子最該學的不該是死記硬背“年代表”“著名人物”,而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經過悠久沉澱的時代智慧。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衰,孩子學歷史不僅是在瞭解歷史文化,更重要的是,通過掌握歷史,而沉澱積累,培育才情,豐富思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