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爱屋吉屋倒闭”的消息,让整个房地产业,乃至其他行业都为之一震。

原因在于,这家房地产中介公司最早提出以O2O方式杀入传统中介行业,定位为第一家线上线下整合的专业房地产中介公司,试图颠覆行业玩法。

并在创立后的1年左右,拿到了5轮融资(超2.7亿美元),被誉为业内成长最快的独角兽。它有着这么光辉的历史,如今却这般结局,自然让人倍感意外。

而在笔者看来,爱屋吉屋的倒闭其实一开始就注定了。虽然现在说这句话有点马后炮,但是越研究这家的发展历程,就越有这种感觉。并且,它的失败对于各行业的互联网转型,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1、爱屋吉屋犯的第一个错误:硬套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说起爱屋吉屋,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邓薇了。她曾在前一个创业项目 “大黄蜂”的打车软件上,赚了不少钱(该打车软件被阿里收购)。

“大黄蜂”的成功,让邓薇尝到了甜头,也让她坚定了“烧钱补贴”的互联网思维,并定调到了房产中介上,这也成为了爱屋吉屋倒闭的根源。

而邓薇之前创业的成功,也让投资人对其创业能力深信不疑,对爱屋吉屋的商业模式没有过多深究,钱一笔一笔往里砸。就这样,之前打车烧钱的模式,被复制了过来。

爱屋吉屋刚开始的打法主要是两块,一个是花钱买房源信息、数据;二是高薪聘请房产经纪人(通俗点讲就是销售)拓展业务。开出的条件是6000元的底薪和提成,佣金方面按0.5%—1%来收(佣金标准属行业最低)。

前一点尚能理解,后一点就比较危险了。因为这意味着,爱屋吉屋在房产销售人员的支出非常大(从2014年不到3000员工,到2015年快速达到了13000名),而佣金收入又过少,亏损缺口会越来越大。

一位投资人透露,爱屋吉屋曾找过他融资,但他一看业绩,成交一单相当于需要补贴3万,滴滴发展高峰时,最高补贴才100元/单,BAT都不敢这么烧,便果断放弃了。

有人可能就说了,先用钱把APP这个入口烧起来,资金和规模逐渐打平,总有赚钱的时候。但别忘了,“频次”在那里摆着呢!

打车、外卖等服务,用户的需求频次很高,决策成本也低,你今天补贴,把他们的习惯培养起来后,往后他们还会用这个APP,且还带动别人用,烧的钱总有办法慢慢赚回来。

但房产呢?频次有多高?用户的决策成本又有多高?很多交易可能是一次性的,或者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再次需求,你每次交易烧的几万元的意义在哪里?

更何况,房产交易本身受政策的影响很大,这可不是烧钱就能烧起来的。一旦贷款政策等收紧,买方减少,前期烧的钱不就打了水漂?

事实也是如此,2016年,全国近20个热点城市相继发布限购限贷政策后,爱屋吉屋的业务量就受到了极大冲击,市场占有率上节节败退。

可以说,不了解房产中介市场,盲目套用所谓的“互联网入口思维”,进行大肆烧钱补贴,是爱屋吉屋的第一个失误。

2、爱屋吉屋的第二个失误:在“互联网思维”下,越走越远

2016年,爱屋吉屋已经发现烧钱模式不行,开始通过裁员等手段降低成本,并寻求转型或新的盈利增长点了。

凭借着之前烧起来的名气,爱屋吉屋如能认真了解市场,踏踏实实做传统中介生意,活下来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但是,爱屋吉屋尝试做的各项转型,几乎都残留着这种“互联网思维”痕迹。就拿开线下店来说,它不似链家等大部分房产中介,把线下店密集地开在小区门口或周边,而是选择开在写字楼里,似乎仅是作为线上交易后续服务的补充,并没有把这个线下店当成一个房源入口。

最终,买方和卖方两头,爱屋吉屋都没有做好,这个互联网中介模式也没有实现“闭环”,失败仅是时间问题。

总的来看,没有清楚把握房地产中介市场,就一味地套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是爱屋吉屋倒闭的根本性原因。而在后期运营的过程中,这种错误更是不断蔓延,终于把自己消耗完了。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起事件,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互联网思维”了。到底什么是才是“互联网思维”?它真的能颠覆所有行业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