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曾反思:“很多技术是迭代性、颠覆性的,别人走快了一步,你就没机会了。”

文 ? 唐郡

编辑 ? 刘肖迎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最广为流传的著作《激荡三十年》中,TCL及其掌门人李东生共出现了六次,几乎贯穿全书。

着墨最多的有两处。第一处是1995年,TCL与创维、康佳、长虹等国产彩电制造商共同发起价格战,一举扭转了国内彩电市场“国弱洋强”的局面,李东生被誉为民族品牌保卫战的“敢死队长”。第二处是2005年,TCL因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两宗跨国并购案巨亏20多亿元,李东生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上市公司最差老板”之一。

?TCL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李东生

从“敢死队长”到“最差老板”,两个天差地别的称号,折射出李东生敢想敢做,甚至带点赌徒意味的企业家性格。

2018年,61岁的李东生赌了一把大的。他宣布将包括彩电、手机及家电业务在内的终端业务打包剥离TCL集团。TCL旗下主要上市平台将彻底转向半导体显示行业。

01

豪赌光电显示

长久以来,TCL集团一直以老牌家电企业面目示人,其最为人熟知的产品仍然是多年前的“TCL王牌”彩电和宝石手机。

在其多元化产业体系中,以多媒体(彩电)、通讯产业(手机)和白电业务为主的智能终端业务群一直占据重要地位。2017年,终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超700亿元,为公司贡献了超过60%的营业收入。

但大部分吃瓜群众都不清楚,家电企业的壳子里,还装着一家产能数一数二的液晶面板制造商。

10年前,出于完善产业链的需求,TCL集团与深圳国资委旗下深超科技共同发起成立了华星光电,投资245亿元建设当时大陆最高世代的8.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

2013年起,华星光电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支柱。2017年,其实现净利润48.62亿元,几乎是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的2倍。

最近几年,智能终端业务陷入连续亏损,已经沦为上市公司业绩包袱。受累于家电行业普遍偏低的市盈率,相较其他光电企业,TCL集团市值长期低迷,千亿营收之下,市值仅300多亿元,让投资者颇有微词。

终端与光电并行的战略结构,已经明显阻碍上市公司发展。

一边是具有国民知名度但亏损连连的老本行,一边是名气不显但利润丰厚的新兴产业。尽管情感上对终端业务难以割舍,战略上李东生还是更偏向后者。多次试图将华星光电分拆上市失败后,他下定决心剥离终端业务,把上市平台留给华星光电,并宣称TCL将转型成为一家科技产业集团。

但光电行业并非乐土。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面板行业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现象,面板价格进入下跌通道,而产能还在持续增长。多方观点表示,半导体显示行业或将面临洗牌。

李东生此时宣布聚焦半导体显示及材料,将能够对冲面板价格下跌风险的终端业务剥离,是一场豪赌。

02

光电行业民工

尽管曾贡献丰厚利润,但华星光电的实际经营状况并非看上去那么光鲜。

Choice数据显示,2013年—2016年,华星光电毛利率持续低于15%,甚至低于同期家电业务;2017年,面板价格高涨,华星光电毛利率也不到30%,与上游半导体材料动辄40%以上的毛利率相距甚远。

有意思的是,华星光电毛利率不高,净利率表现却相当不错。2013年—2017年,其净利率均在10%以上,2013年甚至高于毛利率。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政府补助。由于液晶面板的战略地位,我国一直在扶持相关产业,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措施。

市界粗略统计发现,2013年—2017年,TCL集团累计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高达57.37亿元,政府补助占当期归母净利润比重在30%—70%之间。其中大部分补助正是来源于华星光电。

据公告披露,华星光电2015年和2016年收到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高达16.38亿元和19.14亿元,约占其同期归母净利润的80%。

华星光电实际盈利能力严重依赖政府补助,但后者明显是不可持续的。

此外,华星光电每年有将近一半的销售额来自与TCL集团的关联交易。外界一直对其真实盈利能力表示怀疑,认为华星光电高于同行的利润率可能是由于TCL集团的输血,但上市公司对此持否认态度。

光电显示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资金和技术相当于盈利能力的两翼,缺一不可。资金暂且不说,华星光电进入行业时间较晚,核心技术的积累事实上还很不够。

尽管TCL集团屡屡在财报宣称其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在中国和美国拥有大量专利技术。但市界研究其财报发现,上市公司每年都存在大笔应付专利及特许权使用费。

上市公司未在年报中披露该费用到底发生自哪个业务板块,但从时间维度来看,自成立华星光电后,该项费用大幅上升;从其业务结构来看,华星光电对专利技术的需求最为迫切。因此,上述应付费用大概率来自华星光电。

2009年以来,该项费用呈总体上升趋势,截至2017年末,公司应付专利及特许权使用费近22亿元,严重侵蚀净利润。

由于TCL长期不披露管理费用明细,市界无法获知公司专利及特许权使用费每年实际支出情况。假设公司自2009年起从未实际支付相关费用,平均每年在专利使用权上的花费也超过2亿元。

当然,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从来强势,几乎不可能让其他公司长期拖欠专利费用。TCL集团每年实际支付专利相关费用很可能远远不止2亿元。

华星光电的技术能力不言而喻。

03

资金压力盖顶

在盈利靠补贴、专利靠购买的情况下,是TCL集团无尽的资金需求。

上文已经提到,光电显示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稍弱的情况下,对资金的需求就更高。2009年,上市公司建设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产线时,总投资高达245亿元。

当前,公司已经拥有6条显示面板产线(其中2条在建),每一条背后都是数百亿的投资,堪称大型碎钞机,其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于是,TCL集团走上了疯狂募资+发债之路。

2009年至今,公司先后增发5次,实际募资169亿元,募资用途几乎都与华星光电有关。募资存放与使用情况显示,2014年开始,其募资几乎一到账就全部花光,资金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发债情况更加夸张。据市界不完全统计,2016年—2018年,TCL集团共发债130亿元,资金用途均为偿还债务和补充流动资金。也就是说,至少从2016年起,公司已经在借新还旧。与增发募资相同,债券募资也几乎到账即空。

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TCL集团负债总额高达1250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52%,高于京东方A的61.10%和深天马A的56.53%。其中,有息负债规模至少高达637.73亿元,占比超过一半。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仅支付利息费用就近20亿元。

此番出售终端业务,就有资金方面的考量。TCL集团表示,终端业务剥离后,公司有息负债将减少150亿元,同时回收47亿元现金。届时,公司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资产负债率将下降至62.12%,但仍高于京东方A和深天马A。

三季报显示,未来一年,TCL集团需偿还的债务约184亿元,与回收资金和账面资金之和相当。但公司正处于产能扩张和技术追赶的关键时期,叠加战略转型,时时处处都要用钱。在重组草案中,其也明确表示,把上市平台留给华星光电就是为了方便融资。

因此,本次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很可能开启一轮更加猛烈的融资攻势。

04

行业剧变来临

李东生押下重注的同时,光电行业剧变已经来临。

华星光电的半导体显示业务,主要是液晶显示面板(TFT-LCD)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上游是半导体显示材料厂商,下游是电脑、手机等显示终端厂商。

通常而言,基板玻璃、偏光片、滤光片等半导体显示材料技术门槛较高,对下游议价能力较强,面板企业成本相对刚性。而经过近30年的发展,液晶面板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各家产品差异不大,加上我国面板产能不断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对下游厂商几乎没有太多议价能力。

某种程度上说,现在华星光电的处境与当年TCL在彩电、手机行业时非常相似,技术红利消失殆尽,产品趋同,唯一的竞争筹码只剩价格。

激烈竞争之下,液晶面板的价格正走向深渊。

Choice数据显示,2017年下半年以来,多个品类液晶面板价格均在下跌。其中,液晶电视面板价格下跌幅度最大,当前已跌破2016年年初水平。

液晶电视面板正是华星光电的主要产品。截至目前,华星光电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量保持全球排名第五,32吋液晶面板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二,55吋UD产品出货量国内第一。

东财证券研报显示,当前我国在建液晶面板产线共8条,均在2020年前建成投产。意味着,未来2年,我国液晶面板行业还将迎来大量新增产能,面板价格进一步下降几成定局。

因此,TCL极有可能再次经历当年彩电行业那般惨烈的价格战。若面板价格跌破成本,对已经债台高筑的TCL来说,可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另一方面,光电显示技术的更新换代已近在咫尺。

2018年起,苹果、三星、华为等品牌手机厂商纷纷在旗舰机型上使用OLED屏;创维、长虹等各厂商也早已推出OLED屏电视。

?OLED是新一代显示技术,相较于液晶显示技术(LCD)拥有色域广、反应速度快、可弯曲、省电等一系列优势

多家券商研报表示,在液晶面板(LCD)景气度持续下行的情况下,OLED面板的需求仍然火热,OLED面板主要供应商三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与LCD厂商的境况大相径庭。

一切都在表明,OLED技术的普及度在迅速上升,而液晶显示技术的市场将会遭到挤压。

李东生对此已有预见。早在2010年,TCL已经开始布局OLED显示技术。在布局的6条面板产线中,5条都包括AMOLED相关项目。

但布局早不等于赢得胜利。在技术更新上面,TCL的教训可谓惨痛。

李东生以“彩电大王”的身份广为人知,但其最早的称号是“电话大王”。在移动手机出现之前,TCL已经涉足通讯产业,并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但移动手机从功能机跨向智能机时,TCL几乎毫无建树。在智能手机已经完全普及的时候,TCL还在通过出口低端的功能机攫取利润。这是其智能终端业务走向衰落的关键原因。

李东生曾反思终端业务的颓势:“很多技术是迭代性、颠覆性的,别人走快了一步,你就没机会了。”

如今,命运再次将他和TCL带到了相似的十字路口。这一次,年届退休的李东生能带领TCL在行业剧变中站稳脚跟吗?

Interactive Topic

互动话题

TCL能成为OLED巨头吗?

市界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素材源自视觉中国

让市界知道你 好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