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表演。(李宇摄)

人民网贵阳6月16日电 “谁曾想,长滩村有一天也吃上旅游饭。”说起长滩村的发展,熊庆来感叹道。

长滩村位于贵州省台江县老屯乡,全村308户1125人,均为苗族人口,其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末年。长滩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徽派建筑4栋,遗址2处,上百年历史的苗族房屋17栋,拥有“独木龙舟节”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示范村寨。

熊庆来曾担任长滩村的村支书,他告诉记者,以前长滩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加上村里环境卫生差,发展滞后。

为改善乡村环境,调整产业布局,帮助老百姓增收。2015年4月,长滩村按照居住相邻、农户产业发展意愿和技能相似的原则,把全村308户农户划分成19个管理主体,将基层党建、民主监督、产业发展、文明乡村建设等纳入捆绑主题。通过农户间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相互管理的发展方式,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创新新农村建设格局。

在长滩村的广场上,一段由村民自编自演的舞蹈吸引了人们的注意。簸箕、扁担、镰刀这些平时做农活的工具,此刻成为了舞蹈表演的道具,表现了长滩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脚踏实地发展产业的决心。

长滩村的表演队共有60余人,都是村里的妇女。张银花是长滩村表演队的一员,据张银花介绍,每当有游客来时村里就会组织表演,表演的费用都会平均分到每个人手里,多的时候会拿到80元到100元不等。

“去年,村表演队广演40多场,还多次外出表演,一年的收益就达到30多万。”熊庆来表示,至从表演队成立以来,不仅把当地的民族文化传播了出去,还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

除了表演队的身份外,张银花还是村里的绣娘,张银花告诉记者:“村里长期每月给县城里的公司提供500余件刺绣作品,每人平均每月能赚取800元,到了年底,还能拿到合作社5000元左右的分红,收入和以前大不一样。”

“2017年,村集体收入7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熊庆来表示,长滩村因地制宜,以“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十户一体 村企合营”的发展模式,整合同时结合产业发展,以“十户一体”为载体,创建了养殖、刺绣、莲藕、农家乐、精品水果等产业体。

2017年,长滩村成立了长滩农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旗下的八个运营部门,将全村236户的土地、房屋等变成公司股份,对689名村民实行企业员工化管理。长滩村围绕山、田、水、寨的独特资源,形成了苗寨美食、长滩大舞台、民宿度假、苗族文化和农耕互动体验、情醉巴拉河等乡村旅游业态的主导产业。(李宇)

村民表演。(李宇摄)

高铁线从长滩村经过。(李宇摄)

长滩村村民表演的道具。(李宇摄)

长滩村一隅。(李宇摄)

长滩村素有中国独木龙舟冠军之乡的称号。(李宇摄)

相关文章